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火"的理论源于《内经》,在宋金元时期得到突破性发展。现从生理之火论、内火虚衰论、内火亢盛论、外感火邪论等四个方面,阐发宋金元时期"火"的涵义与理论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论《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奠基作用,主极体现在4个方面。(1)以张仲景痰饮为基础,进而将痰与饮分别加以论述,首创痰病学说;(2)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侯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3)揭示了痰病“其候非一”的特点,列举了各种因痰而病的临床表现;(4)指出了因病生痰、因痰致病是痰病错综复杂的主要病因病机特点,因此该书是中医痰病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建立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相适应,便于当代理解、把握、传承、交流的理论框架与结构,是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从何而来,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等问题略谈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万密斋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学验鸿博,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其关于儿科疾病诊治的经验和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所有儿科疾病都是因五脏失调所致,并针对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提出了儿科疾病的诊治应以五脏为纲、分证论治的思想,具体为"肝经主病以疏肝补脾为核心、心经主病以清心安神为关键、脾经主病以健脾和胃为重点、肺经主病以宣发肃降为主旨、肾经主病以滋肝补肾为要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全面查找《黄帝内经》原文,筛查出41个有关眼部形态结构与部位名称的术语,详细分析了其中14个疑难术语的命名之由与内涵,在多个表达某一部位的同义词中提出了一词当作标准术语的建议,并将41个术语进行了层次划分,首次系统发掘出《黄帝内经》时代对眼部形态结构与部位的认识,为深入探讨中医眼目理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傅海燕  潘桂娟 《中医杂志》2012,53(24):2078-2080
通过全面查找《黄帝内经》原文,筛查出24个有关人体鼻形态结构与部位名称的术语,详细分析了其中14个疑难术语的命名与内涵,在多个表达某一部位的同义词中提出了一词当作标准术语的建议,系统发掘出《黄帝内经》时代对鼻子形态结构与部位的认识,为深入探讨中医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经与脉关系是揭示经络原理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彤  潘桂娟 《陕西中医》2008,29(2):195-197
目的:探讨经—脉关系:理解经络原理的关键问题。方法:从经典著作入手,参阅当今学者观点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不仅"经"与"络"统一于"脉",而且经络的气血运行功能与脉动的联系十分密切。脉的基本含义是节奏性运动,而非管道性约束。脉象可视之为经络状态的表征,理解经—脉关系是揭示经络系统微观生理机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传染病中医药文献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文献研究是是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的载体,是中医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载体。结合目前全球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严峻形势,加大对当代重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相关文献采用多因子综合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传染病的共性证候特征,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决策提供依据,促进重大传染病中医药防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所说的痰,是先后天多种因素,导致人体气化失常的产物。学者和医家从五脏所属、病因病机、形色质地、痰结程度等不同视角认识痰,赋予痰不同的名称,从而形成了有关痰的各种概念。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等特性。研究这些特性的形成原理和临床特征,对于认识和理解痰对人体的影响及致病特点,对于正确地诊断和有效地防治痰病,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