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两方面分析,总结了五年来雷公藤中药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红斑狼疮等难治性疾病的增效作用,及中药配伍对抗雷公藤治疗时的毒副反应。阐述了雷公藤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毒副反应原因,从传统中药配伍和西药药理结合筛选中药组成复方,对雷公藤减毒增效给予分析。  相似文献   
62.
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及减毒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波  吴美兰  周昕欣  梁茂新 《中医杂志》2006,47(10):788-789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中药常常被认为“药性平和、服用安全、不会中毒”。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需求和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亦有所增加。现从中草药毒性产生原因及减毒方法方面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3.
上火是中医术语,意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谓“火”,其实就是指人体内某些热性症状。中医将身体内火分为五种类型,即心火(舌尖发红、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等)、肺火(不断干咳等呼吸系统症状)、肝火(烦躁易怒、舌边尖发红、双目发红等)、胃火(口臭、牙龈出血、便秘等)、  相似文献   
64.
余朋千(最庆市中医院):中医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1.指导思想:①“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促使经济腾飞,振兴中华的重要条件,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5.
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研究现状的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6.
华佗被曹操所杀,可谓信史,毋庸置疑。然操何以杀佗,却有不同见解。尹韵公先生撰文(见《光明日报》1993年1 0月25日第3版“华佗之死”一文)认为:华佗不是安分守己之辈,欲在曹操那里讨个一官半职,曹操看他不是当官的料,未予加封,华佗对此耿耿于怀,生报复之念,故意延误曹操病情,并以妻病为由,回家迟迟不归,遂惹怒曹操,将其处以极刑。这样一来,华佗被杀便“与华佗的私心有极大的关系。”进而断言:“曹操是有理一方,华佗是无理的一方。”对其整个推理过程和结论,笔者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67.
最近,虞舜先生对笔者先前提出的诸病通用药为《本经》首创的观点进行了质疑不过,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仍难苟同,故答辩如次。虞文认为:“不能因为‘诸病通用药’中有首载子《本经》的药物,便断定这一栏目为《本经》首创”。这与我们把“诸病通用药中黑底白字药物”认定为《本经》首创,谈的并不是一码事。显然,虞氏把涵义不同的两个概念——“诸病通用药中有首载于《本经》的药物”和“诸病通用药中黑底自字药物”严重混淆了。前者涵义理应是指诸病通用药中各家补入的药物有一些出典于《本经》。例如,《证类本草》(简称《证类》)诸病通用药中口疮病中的石蜜、吐唾血中的白胶等,皆出自《本经》,却以墨字注录;而黄疸和腹胀满中《唐本草》增入的黄芩和卷柏;呕吐和痰饮中《药对》补入的附子和吴茱萸;《蜀本草》在温疟和安胎中增入的茵陈蒿和猪苓等,悉属此  相似文献   
68.
如同其他药性理论一样,以脏补脏法在历代动物药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全面整理古代医家运用此法的经验事实,寻求其中的规律性,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普济方》收载了东汉至明初期间问世的160余部古医籍中的方剂资料,总方数几达六万二千首,可谓集明以前方剂之大成。综合分析书中著录的大量  相似文献   
69.
本文简要回顾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医规范化研究的现状,论证了存在的问题。认为以往的研究是在中医学基本概念规范化工作尚未开展的情况下进行的病名、证名的规范化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学术超前行为。作者认为阴阳五行、脏腑范畴的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歧义性问题,是整个规范化工作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把规范化研究的根本出路转移到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上来。  相似文献   
70.
丹参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功能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和论证丹参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以利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全面梳理丹参在历代本草学中的流传情况,考察历代本草记载的丹参功用。同时,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证的分布和构成,在归类基础上提炼出丹参古代整体功用,进而与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比较分析,发现古今功能主治的异同,发掘丹参潜在功能,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加以论证。结果:古代本草学中丹参功效可概括为13类: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凉血消痈、清热泻火、和血调经、安胎、祛风除湿、止痛、理气、平肝息风、止痒和壮骨。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证分布和构成显示其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痹病、痈疽疮疡、疥癣瘙痒、脚气、虚损等29类疾病,除与《中国药典》记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相吻合的功能主治外,丹参还应用于中风、痹病、骨痿、水肿、诸热、咳嗽、胎动不安等病证。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显示丹参具有保护脑组织、调节神经递质紊乱、促进成骨细胞分裂和增值、抑菌等作用。结论:通过古今比较,及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佐证,确认平肝息风、止痉、利水消肿、壮骨、祛风除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止咳、安胎为丹参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