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笔者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采用胫骨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135例胫骨远端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自体输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BIOSIS、Ovid databases、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公开发表自1900年01月01日—2017年6月1日的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与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随机对照中英文文献。严格按照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通过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资料,并使用Rev Man5.1.0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从858篇文献中排除489篇重复文献,并通过浏览摘要及阅读全文后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其中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1篇。根据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有4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3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术前血红蛋白(Hb)(g/d L)行自体输血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12.8—14.0、未行自体输血的为12.7—14.2,2组权重均值(WMD)=-0.05、95%CI为-0.23—0.13;术后d1 Hb(g/d L)自体输血组Hb为9.9—11.6,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6—11.3,2组WMD=0.17、95%CI为-0.09—0.44;术后d3 Hb(g/d L)自体输血组为10.0—11.0,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8—10.8,2组WMD=0.30、95%CI为-0.11—0.70;术后d7 Hb(g/d L)自体输血组为9.6—10.7,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8—10.5,2组WMD=-0.05、95%CI为-0.32—0.23(P0.05);但是自体血回输组需要输异体血血概率的相对危险度(RR)=0.39、95%CI为0.28—0.55(P0.01),其各种并发症的RR=0.86、95%CI为0.41—1.79(P0.05)。结论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输注同种异体血,如果患者术前Hb低于正常值且存在自体输血的条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健骨颗粒对成骨细胞中ERα介导的TER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Faslodex)阻断成骨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建立ER抑制的大鼠成骨细胞株ROS1728细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成骨细胞液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BGP)、Ⅰ型胶原(collagen I,ColⅠ)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SYBR GREEN法检测ERE、ERα、c-MYC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ERT、ERα、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ALP、BGP、ColⅠ的含量逐渐上升。其中对照组3种信号因子的含量最高血,雌激素组次之,健骨颗粒组再次之,模型组最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TERT、ERα、c-MYCmRNA及蛋白表达量情况以对照组的蛋白表达含量最高,雌激素组次之,健骨颗粒组再次之,模型组最低。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介导TER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与成骨细胞分化的关系密切,而补肾健脾中药健骨颗粒可通过雌激素介导TERT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4.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进展,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而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常见患肢疼痛,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创伤疼痛刺激可诱发或加重原有基础疾病,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因此,在围手术期对患肢进行安全有效的疼痛管理尤为重要。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镇痛方式诸多,临床医生需熟悉不同方式间的优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优化镇痛治疗方案,以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髋臼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 ,骨折易累及关节面 ,伴有脱位、骨折等。其治疗原则和手术方案选择以X线检查和CT扫描为依据 ,由于髋臼骨折类型繁多 ,本身解剖的复杂性 ,单凭X线和CT扫描的二维图像不能较全面反映骨折的情况 ,从而影响术中的判断 ,80年代末 ,国外将先进的图像重建和CT扫描相结合 ,构成三维CT重建[1] 。它可弥补X线及CT不足。我们收集自 1998~ 2 0 0 1年的髋臼骨折 2 9例术前常规行X线片 ,螺旋CT和三维重建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9例 ,男 2 1例 ,女 8例 ,年龄 18~ 4 5岁 ,平均 31 5岁。…  相似文献   
46.
小儿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治疗体会(182例分析)林焱斌1林凤飞1陈天萧1吴建军1杜伟国2关键词肱骨外髁翻转骨折;外科,小儿;手术1.福州市第二医院骨科(福州350007)2.黑龙江省延寿县医院外科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损伤,多属骨骺骨折,治疗不当可...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PFLP)、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股骨颈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18根成年防腐人尸体股骨标本编号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6根。制作成股骨颈完全无移位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下内侧皮质缺损5 cm的骨折模型。依据标准技术分别予以PFLP、加长型PFNA、加长型PFN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先后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扭转试验和轴向压缩破坏试验。结果加长型PFNA组轴向抗压刚度最高,为(130.61±5.51)N/mm;加长型PFN组其次,为(56.25±4.07)N/mm;PFLP组最低,为(3.59±2.52)N/m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337.77,P0.001)。PFLP组扭转刚度最高,为(1.30±0.23)Nm/°;加长型PFNA组其次,为(0.86±0.28)Nm/°;加长型PFN组最低,为(0.38±0.07)N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05,P0.001)。加长型PFNA组破坏载荷最大,为(3 072.72±216.81)N;加长型PFN组其次,为(2 726.94±182.78)N;PFLP组最小,为(1 877.61±284.87)N;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31,P0.001)。结论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时,加长型PFNA较PFLP、PFN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48.
我们通过检测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细胞及脊髓组织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c-fos基因的表达,探讨地卓西平马来酸(MK-801)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保护机制.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MK-801,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c-fos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HSP27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 2.动物分组与动物模型建立:20只成年清洁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脊髓损伤(SCI)组和MK-801组.按改良Allen重物打击模型制作成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后0.5h,脊髓SCI组腹腔注射生理盐5 ml/kg,MK-801组腹腔注射5 mg/kg.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双重建钢板固定植骨治疗难复性TileC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难复性TileC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采用前路双重建钢板进行固定,取髂骨松质骨植骨。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18(8—24)个月的随访,骶髂关节在解剖位或功能位融合。3例术前合并腰骶丛不完全损伤者,在3-4个月内完全恢复。按照Tornetta和Matta复位评定标准:优24例,良8例,可7例,优良率82.1%。根据Majeed功能评分系统:优22例,良9例,可8例。优良率79.5%。结论采用前路双重建钢板固定与植骨治疗难复性TileC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复位、固定可靠、稳定性好。有利于骶髂关节融合、并发症少、可使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肱骨尺侧结合前侧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入住本科,诊断为"肱骨干下1/3骨折"的20例患者。全部采用肱骨尺侧结合前侧MIPPO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功能,骨折愈合时间,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肘关节功能。 结果本组20例患者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85.0±6.5) min;出血量30~60 ml,平均(53.0±7.2)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医源性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及重要血管损伤,无内固定失败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3.0±2.1)周;肘关节最大屈曲范围131°~146°(137.60°±3.51°);肘关节最大伸直范围0°~5°(2.70°±0.91°);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80~100(92.04±5.72)分;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85~100(93.63±4.11)分。 结论尺侧入路与常用的前外侧、后侧、外侧入路相比,无需暴露桡神经,避免其带来的医源性损伤;暴露范围大(特别针对内侧蝶形骨块能达到解剖复位),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内侧切口隐蔽、美观;同时结合前侧MIPPO呈90°双钢板固定肱骨干下1/3骨折,防止单钢板固定失效,在提供坚强的骨折稳定的同时带来更快的骨折愈合。目前随访病例无钢板失效、骨不连及血管、神经损伤。肱骨尺侧结合前侧MIPPO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