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EEG4400型脑电图仪和ND-1型脑地形图仪对11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刺激足三阳经膝关节以下穴位所引起的感传均可上行到头面部。另外,还对10名无感传者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定位精确性进行了专门的观察。结果:对11名足三阳经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结果表明,未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在皮层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当以机械压迫阻滞感传,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一个反应,面部代表区的反应消失。结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2.
电针断续波刺激面神经瘫痪肌群与其针灸疗效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针断续波刺激面神经瘫痪肌群与其针灸疗效关系初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350003)杨广印福建省立医院(350001)李来兴陈麟电针断续波常用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但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当电针断续波作用于面部瘫痪肌群上,可以引起相应的肌群产生节律性收...  相似文献   
23.
针刺配合中药饼温灸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组治疗对照观察本病102例,其中治疗组60例,用针刺配合中药饼温灸法,针刺取穴下关、颧Liao、地仓、合谷、足三里等,加中药饼患部温灸,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2例、单纯用针刺法,其取穴、操作方法、疗程均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4.
隔姜灸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25.
将90例成人受试者随机分成手法激发组,电针激发组和留针对照组各30例,针刺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分别记录在针后第5,10,15,20,25,30min末针感到达的部位及循行路线。结果显示:3组中手法组感传效果最佳,电针组次之,而留针组最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随着感传激发时间的递增,感传效果也相应地提高,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提示采用手法激发和相应地延长激发时间可以提高感传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6.
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与单纯电针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随机选取观察组 3 0例 ,采用电针配合维生素 B1 2 或弥可保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 2 5例 ,单纯电针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  相似文献   
27.
肩周炎又名冻结肩、五十肩,祖国医学通称为漏肩风,系属风寒湿痹范畴,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而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本文就近5年来的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针刺疗法 1.1体针 1.1.1 近部取穴庄氏取天窗穴,施以捻转提插泻法,治疗本病经其他方法无效者30例。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例。胡氏针刺缺盆、腋下点(位于背阔肌中点处)治疗50例。缺盆直刺;腋  相似文献   
2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150例患者按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期组(病程≤7天)96例和恢复期组(病程>7天)54例,采用同一针灸方法治疗.结果:急性期组疗效明显优于恢复期组(P<0.005),其治愈者的治疗次数也明显少于恢复期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在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提示急性期为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 1寸 (经上非穴点 )。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3例 ,其中 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 ,另 1例先针刺印堂穴 ,随后针刺膻中穴 ,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 :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 ,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上述结果支持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外周观点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督脉陶道、筋缩、悬枢3个穴位压痛阈3次重复测量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胃炎受试者13例,用电子测痛仪检测督脉陶道、筋缩、悬枢穴的压痛阈值各3次。结果 3个穴位压痛阈的重复测量没有差异。结论 1次规范测量压痛阈的简便方法,可以替代3次以上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