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随着对慢性肺心病酸碱平衡紊乱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多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认识,仅靠血气分析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利用血气分析,结合阴离子隙(下称AG)相互参照比较,判断慢性肺心病多重性酸碱平衡紊乱已日趋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肝癌 (PL C)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对 36例老年治疗组、30例老年未治疗组及 74例非老年治疗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治疗组及未治疗组的肿瘤类型、肝功能分级与非老年组相近。老年组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0 .0 5) ,AFP升高者低于非老年组 (P<0 .0 5) ,且并存疾病多 (P<0 .0 1 )。老年治疗组半年、1年、2年生存率与非老年组相似 ,但显著高于老年未治疗组 (P<0 .0 5)。结论 老年人 PL C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居多 ,积极采用以手术或 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获得与非老年人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3.
中晚期肝癌联合介入治疗175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联合微创介入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癌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我院自1998年4月至2008年11月期间采用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即行经皮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同期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肝癌175例.结果 左肝动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7例,右肝动脉行125例,单行化疗而未栓塞43例;175例均行B超引导下PEI.随访6~28个月,平均19.3个月,死亡15例,其中8例死于肝功能衰竭,7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伴肝癌广泛转移.29例存活6~12个月;146例存活13~28个月,其中27例存活已超过26个月.结论 对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采用联合介入治疗,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经济、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制备链亲和素标记的鼠白介素4(mIL-4-SA)融合蛋白,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T-PCR克隆mIL-4基因,构建mIL-4-SA-pET21表达质粒,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的融合蛋白采用镍金属螯合(Ni-NTA)色谱柱纯化、透析复性。MTT法检测融合蛋白对C57小鼠胸腺细胞的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融合蛋白对生物素化的B16F10细胞锚定修饰率。结果成功构建了mIL4-SA-pET21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高效表达,表达量达菌体总蛋白质的35%,纯化后的mIL-4-SA融合蛋白纯度达95%,并具有双重活性,即mIL-4对C57小鼠胸腺细胞具有增殖作用和SA介导的高效结合至已生物素化的B16F10肿瘤细胞表面的功能(表面锚定修饰效率96.69%)。结论研制的mIL-4-SA融合蛋白具有双重活性,可为研制表面修饰的新型肿瘤细胞疫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老年人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相关的麻醉学处理.方法 取67例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n=21)和对照组(<60岁,n=46),均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麻,监测术中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无肝期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较术前明显下降,心率(HR)增快(P<0.01);在腔静脉开放时CVP较术前明显升高、PAWP升高、MAP下降.心输出量(CO)在腔静脉阻断及开放时较术前降低.而老年组患者血流动力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 老年组患者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中,血流动力学更加不稳定.给予术前及术中及时处理,加强监测,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6.
87.
直接冠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血清IL-6、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与常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支架术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机制及与远期临床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成功接受常规冠脉内支架治疗的患者(A组)和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B组)各25例,均为单一支架植入者。分别于支架术前、术后6h、48h、7d留取外周血,检验血清CRP值,另-20℃冷冻保存血清,择期检测血清IL-6,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术后6小时IL-6和术后48hCRP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1);两组术后7天IL-6、CRP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后IL-6、CRP峰值与A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01);随访6个月,A组与B组的再狭窄率相比为21.1%vs9.1%(P>0.05)。结论IL-6、CRP可作为支架术后的炎性标志物;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具有较高的即刻成功率和安全性,再狭窄率有明显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8.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22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其中有31例已确诊糖尿病患者,对无明确糖尿病史的195例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作为评估糖代谢的标准。其中糖尿病组57例,糖耐量异常组54例,糖耐量正常组115例。对其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及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①糖耐量异常组与正常组冠心病患者相比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明显升高。②糖耐量异常组冠心病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与糖尿病组无明显差异性。结论糖耐量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狭窄程度明显升高,与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旨在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分析12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3例,前降支9例,回旋支26例,右冠状动脉71例,多支病变13例。②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者共82例,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58例,占70.7%:ST段抬高幅度Ⅱ>Ⅲ导联者19例,其中左旋支病变18例,占94.7%。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者共22例,其中16例(72.7%)为左冠状动脉病变或多支病变。③左主干、前降支及多支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复杂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具有多变性;心电图有助于估价梗死范围和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左主干、前降支及多支病变所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9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来发病趋势不断上升,其发病部位以L4-L5为多见,L5—S1次之,L3—L4较少见。笔者运用骨盆牵引、手法复位加中药综合治疗本病10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