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王凌  徐玲玲  李斌  李福伦 《中成药》2006,28(12):1742-1746
目的:建立生肌化瘀膏(龙血竭、大黄、当归、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龙血竭、大黄和当归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龙血素A和龙血素B的含量。结果:TLC能特异性地鉴别龙血竭、大黄和当归。龙血素A进样量在3.65~36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系数r=0.999 9(n=7),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1.33%(n=6);龙血素B进样量在3.62~36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系数r=0.999 9(n=7),平均回收率为99.1%,RSD为1.50%(n=6)。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简便,准确,可作为控制生肌化瘀膏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溃疡患者死亡率远高于无溃疡糖尿病患者。近年来,中草药因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的治疗效应而受到广泛关注。临床实践证明,中草药能有效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并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为系统评价中草药对糖尿病溃疡的治疗效应,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回顾和总结了15种中草药提取物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分类讨论,以期为糖尿病溃疡的精准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人与银屑病患者的血清脂肪酸差异。方法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定36例银屑病患者与22名正常对照组血清游离脂肪酸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Logistic回归建立数学模型。结果银屑病患者主要脂肪酸成分棕榈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低于正常人(P<0.05),而其余主要成分脂肪酸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将正常人与银屑病患者峰值建立模型,其W ald检验P<0.05。其中36例银屑病患者中35例被成功确认,符合率为97.2%。同样,正常人组22个样本中17例被成功确认,符合率为77.3%。结论银屑病患者存在游离脂肪酸代谢紊乱,其中棕榈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的变化可能与病情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正交试验优选生肌化瘀膏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丹酚酸B含量、大黄酚含量以及得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醇提工艺。结果:生肌化瘀膏最佳提取工艺为:加70%乙醇,8倍乙醇,提取0.5 h,提取3次。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能较好地保证生肌代瘀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皮肤溃疡是临床诸多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花费巨大的特点,对患者生活、心理和工作质量都具有极大影响。对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研究显示Wnt信号通路与创面愈合密切相关。Wnt信号通路分为经典与非经典信号通路,近年来,两种通路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见诸多文献报道,本文就Wnt信号通路与创面愈合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祛瘀生肌法对慢性下肢溃疡创面色泽及渗液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祛瘀生肌法对慢性下肢溃疡面创面色泽及渗液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慢性下肢溃疡患者按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口服生肌化瘀方同时配合外用生肌散创面换药.对照组25例,单纯外用生肌散换药,两组均1次/d.治疗4周,观察创面愈合率及创面色泽、渗液量情况.结果:生肌化瘀方合生肌散组治疗慢性下肢溃疡,可以提高创面愈合率,改善创面色泽和调节渗液量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明祛瘀生肌法是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阴囊乳腺外Paget病合并阴茎尖锐湿疣伴Bowen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67岁,因阴茎赘生物3个月余就诊。体检:阴茎包皮近冠状沟见赘生物,环绕分布,表面粗糙。既往有尖锐湿疣病史。行局部活检,术中发现阴茎、阴囊交界处皮肤红斑,潮湿,4cm×4cm大小,边界清楚。追问病史,患者诉阴囊瘙痒1年余,长期按湿疹治疗无效,遂取活检。诊断明确后,患者阴囊部位经手术治疗,阴茎处予微波治疗,随访至今,患者情况良好,局部无复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芩珠凉血合剂对豚鼠银屑病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豚鼠32只,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以5%心得安乳剂外涂耳部皮肤造模,使其产生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芩珠凉血合剂治疗组(治疗组)、复方氨肽素片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予蒸馏水或相应药物干预4周。检测治疗前后银屑病样皮损豚鼠血清VEGF水平、皮损组织中VEGF与VECFR2水平的变化,观察该变化与皮损表现的关系。结果:模型组豚鼠血清VEGF显著高于正常组。经药物干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VEGF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而对照组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高于正常组(P〈0.05)。免疫组化切片经图像分析显示,模型组VEGF及其受体VEGFR2表达均高于其余3组。经治疗,两药物干预组豚鼠皮损处的VEGF表达仍高于正常组,且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VEGFR2表达却有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芩珠凉血合剂能明显改善豚鼠银屑病样皮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VEGF水平和皮损处VEGFR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芩珠凉血合剂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芩珠凉血合剂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58例辨证为血热证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芩珠凉血合剂治疗组和西药复方氨肽素对照组,分别予以4周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变化.问卷调查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的差异,并采用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芩珠凉血合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LQI评分在用药2周及用药4周后均下降(P〈0.05);治疗组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芩珠凉血合剂能明显改善患者皮损状况和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血清VEGF水平,拮抗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 患者女,34岁.因躯干、四肢起皮疹3月,于2008年7月就诊我院皮肤科.3月前不明原因患者躯干及四肢起粉红色皮疹,起初有轻微瘙痒感,后期部分皮疹有疼痛感,皮疹逐渐增多,部分溃破,皮疹表面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白色凹陷.不伴有发热、腹痛等不适症状.曾在外院诊断为淋巴瘤样丘疹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