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 3~16 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8例,混合型48例.所有患者Ⅰ期行Hybrid手术治疗,前路减压时均保留颈后纵韧带.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脊髓矢状径)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5 min,平均90.6 min;术中出血量10~60 ml,平均30.1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 22.2个月.病变节段减压充分,术中保留的颈后纵韧带均无明显肥厚、增生及钙化等异常,假体位置及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根性症状全部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肌力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 (8.62±1.2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6±1.47) 分(P<0.05).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14.2±5.6)°和(33.8±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脊髓矢状径由术前的(5.2±1.3) mm增加到术后的(8.8±0.5) mm(P<0.05).结论: 对颈椎后纵韧带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中保留后纵韧带可获得充分的减压,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中药骨碎补提取物骨碎补总黄酮(AFDR)复合海藻酸基可注射骨修复材料对成骨细胞MC3T3-E1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将成骨细胞株MC3T3-E1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使用海藻酸基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组、AFDR0.04mg/L、0.16mg/L、0.64mg/L、1.28mg/L、5.12mg/L 7组,体外复合海藻酸基可注射骨修复材料,以24h和48h为观察时间点,倒置显微镜观察MC3T3-E1细胞形态,台盼蓝拒染法检测MC3T3-E1存活率,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效应,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定量检测分别观察不同浓度骨碎补总黄酮促进MC3T3-E1分化作用,采用Von kossa钙化染色法观察其促MC3T3-E1细胞钙化作用。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复合海藻酸基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的MC3T3-E1细胞形态,细胞形态呈三角形、多边形、长梭形等,呈集落样生长,无接触抑制,有伪足伸出,胞液透亮,核圆形。AFDR各组不同程度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7组能不同程度的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以0.16 mg/L和0.64mg/L剂量组的成骨细胞增殖数量最多,1.28mg/L,5.12mg/L的AFDR对细胞增殖作用不明显;②MC3T3-E1平均存活率≥90%;③骨碎补总黄酮(AFDR)0.16 mg/L和0.64mg/L剂量组在培养24小时和48小时,其OD值与空白对照组及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P0.05和P0.01);④AFDR 0.16 mg/L和0.64mg/L剂量组能使MC3T3-E1的ALP活性升高(P0.05);⑤AFDR 0.64mg/L剂量组能促进MC3T3-E1骨钙素合成(P0.05);⑥AFDR 0.16 mg/L和0.64mg/L剂量组均可促进细胞钙化(P0.05)。结论 AFDR可显著促进在海藻酸基可注射骨修复材料上MC3T3-E1的增殖、分化和钙化,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三七不同洗脱部位成分进行分析,并筛选止血与活血活性部位。方法采用70%乙醇回流提取,大孔树脂柱划段制备样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含量,HPLC法测定三七素和5种主要皂苷的含量;小鼠断尾止血和玻片凝血实验观察样品的止血作用;肾上腺素—胶原蛋白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实验观察样品的抗血栓作用;高分子右旋糖酐致大鼠急性血瘀实验观察样品的活血散瘀作用。结果制备得到总提物、水洗脱部位、30%乙醇洗脱部位、70%乙醇洗脱部位的三七总皂苷的含量分别为:32.51%、0%、52.39%、83.61%;三七素集中在水洗脱部位(2.78%);总提物、三个洗脱部位均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但水洗脱部位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最显著;总提物和30%乙醇洗脱部位能明显提高小鼠偏瘫恢复率;总提物、30%和70%乙醇洗脱部位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液在不同切变率下的黏度。结论在本实验设计与条件下,三七素仅存在于水洗脱部位中,三七皂苷在30%和70%乙醇洗脱部位中均有分布,但种类与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水洗脱部位为三七止血主要活性部位;30%乙醇洗脱部位为三七抗血栓主要活性部位;30%和70%乙醇洗脱部位为三七活血散瘀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4.
骨碎补总黄酮作为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及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分子通路,如BMP-Smads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CTSK信号通路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到体内雌激素水平、体外细胞、骨组织及临床研究等,从不同的层面论证了骨碎补总黄酮抗骨质疏松的作用。骨碎补总黄酮还可以治疗骨折、骨缺损、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牵张技术等。骨碎补总黄酮在治疗各种不同骨科疾病时,可通过相同的分子蛋白通路发挥作用,从微观角度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点。虽然骨碎补总黄酮在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但是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探究,不同分子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另外,骨碎补总黄酮仍然属于混合成分,其中柚皮苷的作用较为突出,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骨碎补总黄酮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分离提取,更精准地找到治疗不同骨科疾病不同靶点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12例;单节段置换21例,双节段置换28例。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状况;通过颈椎正侧屈伸位X线测量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前凸曲度,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曲度,置换及邻近节段活动度,FSU活动度变化;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37.3个月,平均33.1个月。VAS、JOA、NDI评分术前分别为7.08±1.55、5.2±1.9、39.96±7.06,术后3个月分别为3.76±2.33、13.2±1.2、25.20±6.64,末次随访分别为2.80±1.50、14.3±1.6、24.24±7.89,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生理前凸曲度由术前的(10.64±4.26)°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68±4.56)°,FSU曲度由术前的(5.40±0.4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92±2.00)°(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为(70.84±6.17)°、(60.00±6.58)°、(71.48±4.61)°,FSU活动度为(12.00±0.49)°、(9.36±0.26)°、(12.52±0.33)°,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0.48±0.67)°、(7.24±0.34)°、(9.28±0.36)°,置换上位节段活动度为(10.52±0.60)°、(8.60±0.30)°、(10.44±0.43)°,置换下位节段活动度为(8.48±0.40)°、(6.56±0.36)°、(9.60±0.39)°,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咽部不适、声音嘶哑5例,均于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发现异位骨化1例,术后12个月发现假体移位1例。按照Odom评定标准,优20例,良27例,一般2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有良好临床疗效,同时重建了颈椎和FSU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本实验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Injectable Bone Regeneration Composite,IBRC)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ADMSCs)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模型,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Drynaria Rhizome,AFDR)灌胃,观察融合效果。方法:60只成年白兔,制成兔腰椎横突间融合模型,采用安全随机法随机分为5组:A组植入IBRC材料结合AFDR灌胃;B组植入IBRC材料复合自体髂骨(Autologous iliac Crest Bone,ACB),结合去离子水﹙Deionized Water,DW﹚灌胃;C组植入IBRC材料+ADMSCs,DW灌胃;D组,植入ACB,DW灌胃;E组植入ACB,AFDR灌胃。以术后第8周为观察时间点,进行大体观测,手触检测,X线片,组织学观察。结果:IRBC+ADMSCs,ACB+AFDR组获得较好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单纯IRBC,ACB组(P〈0.05),与ACB+DW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ADMSCs结合IRBC材料可实现与ACB组相似的融合率,结合中药AFDR灌胃,能够提高兔腰椎横突间的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疼痛、功能受限患者颊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1)。对照组服用塞来昔布20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了颊针针刺,30 min/次,1次/d。记录术后第1、3、7天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比较2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术后第7天,观察组VAS评分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第7天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占比、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的各指标比较中,CRP和IL-6这2项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各评分、指标总体上...  相似文献   
19.
背景:自体髂骨移植一直被认为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其来源有限。 目的:验证应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双侧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骨修复材料+骨碎补总黄酮组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骨修复材料+去离子水组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去离子水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羟基磷灰石+去离子水组采用羟基磷灰石结合去离子水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1次/d,持续8周。于建模后2,4,8周取颅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羟基磷灰石组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速度较慢;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组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较羟基磷灰石组快,利于血管及纤维组织长入;骨碎补总黄酮灌胃可以促进血管及纤维组织长入材料,促进成骨。与羟基磷灰石相比,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可促进新骨形成,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中骨及骨髓组织在术中显露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广泛使用,SSI时有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虽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其他专业相比并不高,约为0.6%~1.8%,但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发生率却相对较高,达到4.15%~([1])。SSI伴随着住院时间延长,死亡风险增加2~11倍~([2])。尽管大部分患者的SSI均可治愈,不会遗留长期不良后果,但SSI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