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肝癌组织中TGF-β1表达与Treg浸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和  王俊  李书红  王谨  徐立  李升平 《癌症》2010,29(4):442-447
背景与目的:调节性T细胞(Treg)在肿瘤组织局部浸润增多,而对其来源报道较少。体外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能诱导Treg的产生,而肝癌组织中TGF-β1表达与Treg浸润的关系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检测肝癌组织中TGF-β1表达,并分析其与Treg浸润的关系,探讨TGF-β1表达,Treg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102例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TGF-β1和Foxp3表达(Foxp3+)。结果:肝癌组织中TGF-β1低表达组41例,高表达组61例,高表达阳性率为59.8%;癌旁组织中TGF-β1低表达组22例,高表达组80例,高表达阳性率为78.4%,癌组织和癌旁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癌组织中Foxp3+细胞平均密度为2.98个/HP,癌旁极少见或未见。肝癌组织中TGF-β1与Foxp3表达呈正相关(r=0.228,P=0.021)。肝癌组织中TGF-β1表达在术前血浆AFP浓度高水平组高于低水平组(P=0.023),而与肿瘤直径、肿瘤包膜、肝硬化等临床病理资料无关;肝癌组织中Foxp3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包膜、肝硬化等临床病理资料无关。肝癌组织中TGF-β1表达高低水平组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0);肝癌组织中Treg高水平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低水平组(25%vs.44%,P0.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Foxp3+细胞数量、肿瘤包膜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21、0.001)。结论:肝癌组织中Treg浸润可能与TGF-β1表达有关,两者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肝癌组织中Treg数量可作为预测患者术后预后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32.
探究我国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大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KAP)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健康饮食宣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2月5日—5月10日,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西南地区部分大学的1 198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的饮食问卷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饮食知识平均得分为(5.91±3.23)分,及格率为13.9%;饮食态度平均得分为(28.8±14.11)分,及格率为96.9%;饮食行为平均得分为(13.11±3.15)分,及格率为44.0%。调查对象饮食KAP问卷总分为(47.83±7.44)分,总分及格率为8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类型、所处地区、世代居住当地情况的调查对象的饮食KAP问卷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调查对象饮食KAP问卷总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进行多重线性回归,〖JP2〗结果显示:性别、所处地区是调查对象饮食KAP问卷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西南地区大学生群体的饮食KAP整体水平较低,〖JP〗尤其是知识和行为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但饮食态度积极。各地应强化对男性和来自发展相对欠缺地区大学生的饮食健康宣教,及时纠正其不良的饮食行为与习惯。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肝癌组织及其引流区域淋巴结(TDLN)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999年1月-2007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冶中心肝胆科行肝癌切除及淋巴清扫,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且淋巴结阴性的患者93例.所有患者随访至2008年8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榆测肿瘤组织及TDLN中IDO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肝癌组织中,IDO主要在肿瘤细胞胞质中表达;20例IDO高表达者1、3年生存率为76.5%、38.7%,73例IDO低表达者1、3年生存率为86.2%、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在无转移癌的TDLN中,IDO阳性细胞在皮质淋巴窦区、皮质滤泡间区、副皮质区以及髓质区内成簇分布,其表达与肿瘤组织IDO表达无相关性.35例TNLN中IDO高表达者1、3年生存率分别是73.8%、41.9%,58例TDLN中IDO低表达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0%、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TDLN中的IDO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IDO在TDLN中表达,与肝癌组织IDO表达无相关性,是影响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比较肝癌术前CT,MRI,超声显像的结果与DSA及术中所见,探讨和分析其术后的复发的有关原因。方法 在1991~2003.5作者对人院手术切除肿瘤最大径≤5cm的283例肝癌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283例中CT、MRI、超声显像为单个的而DSA发现21.2%为2个或2个以上病灶,在手术探查中有32.5%2个或2个以上病灶。本组1、3、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2%、67.3%、50.1%和70.1%、57.7%、35.2%。本组肝癌术后第1年内复发占29.9%、第3年内占42.3%、5年内复发率为64.8%。结论 影像学对肝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有其优、缺点,要提高诊断率,常常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DSA可弥补CT或MRI和超声检查的不足,然而部分小转移灶也难于发现。  相似文献   
35.
谭卫民  李升平 《广东医学》1997,18(5):304-305
十二胎肠想室是一种常见病,虽然多数病人不必手术治疗,但十二脂肠想室可引起炎症、出血、穿孔、胆胰管或十二脂肠梗阻以及服道和胰腺疾病等并发症,因此,对十二指肠意室的外科治疗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课题。本文报告我院外科1986年1月一1996年1月收治的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想室46例,并对其外科治疗进行讨论。l临床资料1.l性别与年龄:本组46例,男18例,女兀例,男女之比为1:155,年龄对一83岁,50岁以上对例,平均年龄54岁。12想宣部位与数量:位于球部4例,除部28例,升部7例,水平部7例(其中多发性患室位于降部和升部两个…  相似文献   
36.
胆管癌病理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升平  曹绣虎 《腹部外科》1993,6(4):164-166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自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收治106例肝外胆管癌。上、中、下段及弥漫型胆管癌分别为54、22、24及6例。93例接肿瘤肉眼形态分为:浸润型75例,结节型11例,乳头型7例。64例病理组织学检查,腺癌58例,占90.6%。其中高分化型55.2%,低分化型44.8%。肝转移31.9%,淋巴结转移40.9%。本研究着重对胆管癌的一般病理学特点及胆管癌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7.
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治疗肝门区高位胆管部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8.
编者按:在本刊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举办的“外气是否存在”学术讨论会上,对外气持有不同观点的张洪林先生和李升平先生分别发表了不同意见。李升平先生同时在讨论会上展示了大量当时开展气功科学实验时的历史文件以澄清事实。并为本刊撰写了有关文章。为了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本刊将两人的文章一并发表。是耶非耶,读者自有公论。我们先从《“外气”真被试验证实了吗?》(中国医药报1997年5月6日以及5月13日第七版)一文谈起。在这篇文章中,张洪林使用了他与健康报记者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材料”以…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两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0.
肝癌亚临床转移灶及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检测肝癌亚临床转移灶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检测55例肝癌手术切除村本瘤外肝实质内亚临床转移灶;LSAB(Labelled streptavidin-bio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癌微血管密度。结果:全组36例(65.5%)瘤外肝组织内存在亚临床转移灶。肝癌亚临床转移灶与年龄、性别、AFP浓度、Edmondson分级、HBsAg等无关(P>0.05)。肿瘤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大于3cm、微血管密度高者亚临床转移灶多见。亚临床转移灶距原发肿瘤边缘的最大距离超过1cm者为42.0%(15/36),超过1.8cm者为8.0%(3/36),最远者达3.5cm。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复发率(69.4%)较无亚临床转移灶者(29.4%)高(P<0.05)。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72.2%和50.0%,无亚临床转移灶者分别为84.2%和57.9%,但两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1、2年无瘤生存率(52.8%,33.3%)较无亚临床转移灶者(94.7%,63.2%)低(P<0.01)。结论:肝癌亚临床转移灶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内丰富的新生微血管是肿瘤发生肝内亚临床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病理大切片检测肝癌手术标本内亚临床转移灶可能是预测肝癌预后重要的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