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8,31(8):746-750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是否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术后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选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_3-C_6单开门的患者40例(A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8.4±9.3)岁;采用C_4-C_6单开门+C_3椎板减压患者40例(B组),从而保护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男26例,女14例,年龄(66.8±8.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观察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颈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1(26.5±3.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的VAS、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均得到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也都有明显改善,但B组的改善优于A组。结论:从C_4开始单开门,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能明显减少颈椎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病例资料100例,根据MRI 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及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椎过伸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  相似文献   
23.
李驰  王靖  滕红林  朱旻宇  周洋 《中国骨伤》2017,30(5):453-457
目的:比较经后正中单侧肌间隙入路对侧肌肉剥离椎板减压与两侧肌肉剥离单侧减压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其对多裂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2.3岁。根据非减压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多裂肌剥离入路组(B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2个月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进行CT检查,并对两组患者两侧多裂肌、椎管进行CT测量。结果:4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4~21个月,平均16.3个月。3例患者术后创口部分未愈合,予清创缝合换药后治愈;无断钉发生。A组与B组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背部VAS评分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所有患者伤椎椎管狭窄率手术后明显缩小(P0.05),A组两侧多裂肌手术前后面积及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两侧多裂肌手术前后面积及密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单侧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侧椎板减压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与两侧多裂肌剥离入路比较,创伤小,对多裂肌损伤小。  相似文献   
24.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分析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探讨如何避免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5例,女47例;平均年龄42.9岁;L3,4突出6例,L4,5突出68例,L5S1突出58例。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各类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132例患者中,术中发生硬膜损伤1例(硬膜与髓核粘连),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肌力感觉较术前无下降,创口愈合良好;术中减压不满意立即改为开放手术2例,为伴有椎间孔狭窄及髓核粘连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短期(3个月)内复发2例,术后髓核残留3例,均通过翻修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经询问原有心脏病史。术中发生高脑脊液压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学习曲线陡峭,初学者在开始椎间孔镜手术前,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手术经验,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在熟悉解剖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5.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0):943-94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对伴有动脉硬化中老年患者进行模拟旋颈状态下颈椎椎动脉超声检查,权衡手法的好处和潜在的风险,为临床医师对颈椎采取手法治疗前提供参考。方法:对208例动脉硬化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椎动脉的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充盈程度,血流频谱形态等。测量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平均血流速度(VTAMX)]、反映血管舒缩和阻力状况的阻力指数(RI)、反映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弹性的搏动指数(PI)。结果:超声显示在旋颈状态下VA血流变细,血管迂曲及局部受压狭窄;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可见血管内膜粗糙,管壁增厚,回声增强,有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椎骨段VA走形迂曲,VA平均内径〈3 mm。在过屈位旋颈后血流减少甚至部分患者彩色血流中断而不显像。在正常仰卧位时所测得的血流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左右旋颈45°后,检测所得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开始出现差异,当过屈位旋颈45°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可以观察椎动脉形态的变化并对血流进行定量测定,其检查操作便捷,敏感性高,可以作为颈椎手法前筛查潜在VA损伤的动脉硬化患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二次注射骨水泥治疗术中骨水泥弥散不良的Kümme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Kümme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术中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骨水泥注射,男1例,女15例;年龄63~82岁,平均72.7岁;T_(10)1例,T_(11)1例,T_(12)3例,L18例,L_21例,L_32例。观察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伴有椎体裂隙骨折椎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矫正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4.1个月。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分别为72.3±12.1、56.8±5.0、12.1±5.3,术后2 d较术前、末次随访较术后2 d均有显著改善(P0.01);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8±0.6、3.0±0.4、2.4±0.7,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改善(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分别为(37.8±5.4)%、(4.7±1.4)%、(4.9±1.5)%,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裂隙椎Cobb角分别为(15.1±2.0)°、(4.4±2.2)°、(4.8±2.4)°,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骨水泥渗漏3例,无肺栓塞及神经损伤发生,邻椎骨折发生4例,手术后随访无手术椎再塌陷发生。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Kümmel病,首次骨水泥注射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补救骨水泥注射,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椎再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