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早期规范化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随访。 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孕期接受产前检查时确诊为GDM孕妇所分娩的14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纳入GDM组(接受早期规范化管理)。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产前检查的非GDM孕妇所分娩的13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采集2组受试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后3个月龄内的喂养方式及其随访至1岁及2岁时体格发育、神经心理指标,以及母亲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受试儿的出生体重、随访至1岁及2岁时体格发育、神经心理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受试儿性别构成比、早产儿所占比例等指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6-01-0729-12),并与受试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受试儿的性别构成比、出生体重及早产儿所占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GDM组受试儿母亲孕前BMI为(22.1±3.1)kg/m2,高于对照组的(20.6±2.4)kg/m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5,P<0.001)。2组受试儿母亲不同孕前BMI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0,P=0.005)。③2组受试儿生后3个月龄内不同喂养方式所占比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GDM组受试儿随访至1岁及2岁时,其身高、体重、头围和BMI等体格发育相关指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对2组受试儿随访至2岁时,其体重正常、超重及肥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对2组受试儿分别随访至1岁及2岁时,其发育商得分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GDM组受试儿随访至1岁及2岁时,其适应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行为的实际月龄,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至1岁时:t=-2.022、-2.880、-3.981,P<0.05;随访至2岁时:t=-5.420、-4.857、-2.298,P<0.05),而2组受试儿在大运动及精细运动的实际月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GDM组140例新生中,其母亲孕期血糖控制良好者为98例(70.0%)。母亲孕期血糖控制不良者所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所占比例,均高于孕期血糖控制良好者,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孕期血糖控制不良母亲分娩新生儿随访至2岁时,均较控制良好母亲分娩新生儿随访至2岁时的身高、体重稍高与稍重,但是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在孕期血糖控制不良和控制良好者中所占比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GDM孕妇分娩新生儿自围生期起施行早期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临床除了在关注GDM孕妇分娩新生儿营养及喂养方式避免体格发育出现偏离的同时,亦应重视后续神经心理发育指导,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特点及母儿妊娠结局,找寻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提高凶险性前置胎盘早期诊断和诊治的水平。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的78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母儿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病率为2.03‰,其中胎盘植入18例,其发病率为0.47‰,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平均年龄(32.56±4.62)岁,平均孕周(35.20±2.55)周,平均既往孕次(4.02±1.67)次,平均既往产次(2.15±0.39)次。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平均年数(7.16±3.64)年,术中平均出血量(1161.28±1178.21)ml。新生儿平均胎龄(35.20±2.55)周,新生儿平均体重(2691.08±576. 37)g,新生儿平均Apgar评分(8.87±1.92)分。78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切除子宫8例,9例实行宫腔球囊压迫,7例行子宫病损切除术和2例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和B-lynch缝合术的均保留子宫。相关性分析显示孕周和出生体重及胎儿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621,P<0.01,R=0.585,P<0.01),术中出血量和ICU入住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516,P<0.01),入住ICU的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关系,入院ICU的时间和孕周,胎盘的附着位置呈负相关关系(R=0.613,P<0.01;R=-0.277,P<0.05,R=-0.268,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是可以早期诊断和发现的,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宫缩及阴道出血,胎盘位置,一旦孕晚期发生出血,应立即诊断和处理,充分备血的情况下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母婴循环血中趋化素趋化素与母亲血脂、肾功能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63例及健康对照64例,检测母血和脐带血趋化素、母血脂、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结果:GDM组母血及脐血趋化素、母亲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脐血趋化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456,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β=0.221,P=0.012)、脐血趋化素(β=0.289,P=0.001)、母甘油三酯(β=0.348,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β=-0.279,P<0.001)、肌酐(β=0.260,P=0.001)与母血趋化素独立相关。结论:GDM母亲血趋化素与脐血趋化素相关;且脐血中较高浓度的趋化素预示着较大的新生儿出生体重;GDM孕母体内趋化素与血脂水平相关,且可望作为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肾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与正常孕妇血脂的差异,探讨妊娠中晚期血脂与A2型GDM的相关性。方法对GDM孕妇根据是否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分为观察组A1(53例)、观察组A2(43例),正常孕妇49例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观察组A1及观察组A2孕妇妊娠中晚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并分析血脂与A2型GDM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A2孕中期的TG、HDL-C、Apo A1、脂蛋白a及孕晚期的TC、TG、HDL-C、Apo A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观察组A1孕中期的HDL-C、Apo A1、脂蛋白a及孕晚期的ApoA1、HDL-C与观察组A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孕中期ApoA1、孕晚期TC及孕晚期HDL-C与A2型GDM密切相关,ROC曲线分析在三者联合预测孕期发生A2型GDM的中,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为0.795~0.943,具有较高预测可信度(P < 0.05)。结论孕中期ApoA1、孕晚期TC及孕晚期HDL-C与孕期A2型GDM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比较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对再生育者产后近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130例经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65例)和剖宫产组(65例),比较两组盆底功能[Oxford盆底肌力强度、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性生活质量、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结果 产后6周剖宫产组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比阴道分娩组高,PFIQ-7问卷评分比阴道分娩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周剖宫产组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比阴道分娩组高,PFIQ-7问卷评分比阴道分娩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SUI、POP发生率均比阴道分娩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6周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各维度评分均比阴道分娩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24周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各维度评分均比阴道分娩组高,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对再生育者产后近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时间推移,差异逐渐减小,临床应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方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血管内皮P-选择素(CD62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40只,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平肝潜阳法组、阿司匹林组、平肝潜阳法加阿司匹林组,每组10只,从造模后12周连续给药4周,造模16周后每组取5只视交叉平面连续切片,每8张取1张切片作原位杂交检测脑血管内皮的ICAM-1、CD62p的mRNA水平,剩余5只取视交叉平面连续切片,每8张取1张切片作免疫组化。结果:平肝潜阳法组或阿司匹林组治疗后脑血管内皮的CD62pI、CAM-1原位杂交阳性信号和免疫组化的阳性信号较模型组明显减弱(P<0.05);平肝潜阳法加阿司匹林组CD62pI、CAM-1原位杂交阳性信号和免疫组化的阳性信号较阿司匹林组或平肝潜阳法组亦均有明显减弱(P<0.05)。结论: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术后第16周末脑血管内皮CD62pI、CAM-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平肝潜阳法有明显抑制脑血管内皮CD62pI、CAM-1表达的作用,平肝潜阳法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母婴循环血中趋化素(chemerin)与母亲血脂、肾功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63例及健康对照64例,检测母血和脐带血Chemerin、母血脂相关指标、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结果 GDM组母血及脐血Chemerin 、 母亲总胆固醇(TG)和甘油三酯(TC)、 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脐血chemerin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456, 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β=0.221,P=0.012),脐血chemerin(β=0.377,P=0.001)、母甘油三酯(β=0.445,P=0.001)、高密度脂蛋白(β=0.307,P=0.017)、肌酐(β=0.310,P=0.018)与母血chemerin独立相关。结论 ,GDM母亲血chemerin与脐血chemerin相关;且脐血中较高浓度的Chemerin预示着较大的新生儿出生体重;GDM孕母体内chemerin与血脂水平相关,且可望作为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肾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我院肝胆外科2005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62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找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87%。放置引流(OR=0.000,P=0.000)和抗生素切口冲洗(OR=0.005,P=0.000)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高龄(OR=2.230,P=0.000)、急诊手术(OR=6.367,P=0.000)、手术时间长(OR=3.958,P=0.000)和Ⅲ类切口(OR=9.489,P:0.000)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纳洛酮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运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纳入使用纳洛酮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共检出32个RCT,其中20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2086例患者。其中常规治疗组1037例,采用止血、脱水、降颅压、抗炎、营养、预防癫痫、外科手术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纳洛酮组10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纳洛酮治疗。结果纳洛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能显著增加GOS评分的均数,改善患者3个月的预后[WMD=0.74,95%CI(0.57,0.91)];能明显增加GCS评分的均数,改善患者近期的Glasgow昏迷评分[WMD=1.74,95%CI(1.45,2.04)][WMD:1.79,95%CI(1.46,2.13);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WMD=-1.03,95%CI(-1.54,-0.52)。6个研究讨论了纳洛酮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及躁动不安等,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于1%。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纳洛酮能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的疗效及预后,但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