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例 1 故障现象 :开机后 ,踏下足闸 ,出现错误码 10 2 ,无X线。检修 :当踏下足闸时 ,在D2 2板 (灯丝变压器点火级 )上V2 5指示灯亮 (灯丝最大电流信号 /最小电流信号 ,IH Max/IH Min ) ,在D2 5板 (灯丝变压器控制 )上V2 5指示灯亮 (IH Min )。查阅错误码 10 2软件说明 ,提示 :灯丝电流实际值 (IHist)大于或小于灯丝电流的参考值 (IHsoll)。开机后 ,先不踏足闸 ,查看X线管大小焦点灯丝不亮 ,用万用表测大小灯丝阻抗存在 ,查阴极端高压线无短、断路。分析 :考虑到大小焦点突然都不亮 ,不可能大小焦点灯丝同时…  相似文献   
32.
“冲为血海”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调摄气血、调理冲任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归纳冲脉的命名与起源,分析其“主渗灌溪谷”“主生殖,司月事”等生理功能与“冲为血海”理论的相关性,初步探析 “冲为血海”的理论基础,同时归纳总结了基于“冲为血海”理论的针灸、中药方剂、推拿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在女子生理机能“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的理念下,基于“冲为血海”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应用对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发展及妇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用弹簧栓子栓塞治疗幼儿复杂型肺动静脉瘘(附1例报告)①王执民耿斌左健关彦徐金龙李文献介入放射学的栓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伤出血,动静脉畸形、大咯血、肿瘤等的治疗,但尚未见用于治疗肺动静脉瘘的报道,现将我院1994-04采用弹簧栓子栓塞治疗幼儿复杂型肺动...  相似文献   
34.
35.
口腔尖锐湿疣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其在口腔里的表现亦将变得较为常见。现报告口腔尖锐湿疣一例,以引起同仁对发生在口腔粘膜和软组织上性病的重视。某患者,男,32岁。舌苦不适5个月,舌腹部无痛性新生物1周。5个月前因患“淋病”,经肌注青霉素,症状消失。半月前包皮上出现米粒大新生物,诊断为“生殖器尖锐湿疣”,予以激光治疗。患病以来,日苦、舌不适,曾服中药1月无改善,l周前偶然发现舌腹部有数个新生物,无痛无痒。检查:舌苦厚,淡黄色,舌前份见两个直径约7mm和12mm的圆形糜烂面,呈污秽灰色【舌腹部的伞壁及舌系带两侧的粘膜上见十余个…  相似文献   
36.
牙隐裂对称性发生率及其预防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预防牙隐裂对称性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以 6 4例牙齿无龋坏和修复史的牙隐裂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 4 1例不采取预防措施 ,列为非干预组 ;对另外 2 3例采取预防性调牙合、口腔保健指导等预防措施 ,列为干预组 ,经过 3年随访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非干预组牙隐裂的对称性发生率为 6 5 .85 % ,干预组为 8.70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对侧牙隐裂主要发生在初发牙隐裂后的1年内 ,占总数的 6 6 .6 7%。结论 预防性调牙合及口腔保健指导是预防牙隐裂对称性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临床观察硬膜外隙注入氟哌啶醇用以消除吗啡等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将妇产科择期手术病人分A、B两组,各30例,A组:吗啡0.02mg/ml,罗哌卡因1mg/ml,氯胺酮0.4mg/ml,肾上腺素0.022μg/ml;B组则在A组基础上加氟哌啶醇0.02mg/ml.两组均配成150ml用于术后镇痛,负荷量10ml,一次量2.5ml,持续量2.5ml/h,观察24小时、48小时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满意度为100%.B组瘙痒、恶心呕吐明显减少,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哌啶醇能明显改善硬膜外隙镇痛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8.
徐金龙 《现代养生》2006,(11):19-20
一、丹道之筑基证量洗心 (放松、入静、入定); 固漏(阳关一闭,个个长生); 有物(丹田火炽乃至六根震动); 健康(弱可强,病可愈); 逆转(无精生精,无经复经;体貌顿异,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39.
徐金龙  唐建明 《临床荟萃》2003,18(4):F003-F003
患者 ,男 ,2 6岁 ,农民。因发作性意识障碍、全身抽搐 1次 ,于 2 0 0 1年 12月 2 7日入院。患者于 12月 2 6日 2 3时许睡眠中感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2次 ,继而忽然出现意识丧失 ,全身抽搐 ,持续数分钟后自行停止 ,约 2 0分钟后清醒 ,感觉头昏 ,无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次日清晨急来诊收住院。查体 :神志清楚 ,言语流利。颅神经及眼底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及感觉正常 ,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平扫 :右颞顶叶内见衬有皮层的脑裂伸入脑白质内 ,其附近的脑灰质脑沟裂显示不清。CT值 4 8.5HU。增强后见 :伸入脑白质内的皮…  相似文献   
40.
引火归原法在针灸中的运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阴阳虚实辨证,再根据病位进行经络辨证,针刺相应经络的原穴,配以同名经原穴或表里经原穴,施以补法,可达到引火归原的目的。针灸在引火归原法中的运用属于上病下治,虚阳上浮或虚火上炎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人体上身部或体表部,而原穴位于人体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人体双手下垂自然站立时,针刺原穴治疗此类病症,通过手法调节人体经气而达到引虚火下行、使人体阳气内守的目的。选择原穴治疗此类病症,针刺安全,选用穴位少,患者痛苦小,不但拓展了引火归原法在针灸中的运用,同时也展现了独具中医特色疗法的针灸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