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85篇
  免费   964篇
  国内免费   795篇
耳鼻咽喉   185篇
儿科学   158篇
妇产科学   193篇
基础医学   840篇
口腔科学   325篇
临床医学   3497篇
内科学   1480篇
皮肤病学   136篇
神经病学   446篇
特种医学   9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1714篇
综合类   5821篇
预防医学   2401篇
眼科学   195篇
药学   2121篇
  17篇
中国医学   1923篇
肿瘤学   589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351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378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355篇
  2014年   970篇
  2013年   771篇
  2012年   987篇
  2011年   1106篇
  2010年   1046篇
  2009年   993篇
  2008年   999篇
  2007年   1166篇
  2006年   1053篇
  2005年   1124篇
  2004年   1003篇
  2003年   927篇
  2002年   851篇
  2001年   761篇
  2000年   800篇
  1999年   703篇
  1998年   620篇
  1997年   585篇
  1996年   551篇
  1995年   483篇
  1994年   490篇
  1993年   312篇
  1992年   304篇
  1991年   323篇
  1990年   223篇
  1989年   192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123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94篇
  1984年   67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8篇
  1965年   10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疼痛治疗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尤其在各院麻醉科中的疼痛门诊中最为常用。治疗颈面部疾病中,常有神奇的疗效。现将我院2000年至今的几年中治疗的140例患者SGB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43.
44.
目的观察SMAD4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突变,并探讨其对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对本院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癌组织中SMAD4基因各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基因突变率与临床病理参数间采用,检验;应用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研究SMAD4基因所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果SMAD4基因在83例散发性结肠癌的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突变,平均突变率为10.8%。经Χ^2检验SMAD4基因突变率在肿瘤的Dukes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发生部位及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率为62.71%,其中发生突变的9例均存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论SMAD4基因的突变可能介导了散发性结直肠癌后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5.
在外科ICU病房中,常常可以见到手术后患者麻醉尚未清醒;危重患者情绪不稳定、ICU内精神障碍、意识障碍、休克等原因引起的躁动,并且ICU内没有家属的陪伴,护士人手少,病人往往会自行拔除各种引流管,严重时甚至发生坠床,对治疗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护理中除了设法将各引流管牢固固定、耐心劝慰病人、使用床护栏外,有时不得不适当对病人进行约束.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用于躁动病人的约束带,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6.
1临床资料及结果 自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MPP20例,男14例,女6例,其临床特点为:(1)潜伏期较长,约2—3周;(2)本病多见于年长儿,5—15岁较多;(3)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但也有急性起病;(4)常有不规则发热,热型不定,多以低热为主;(5)全部患儿均有咳嗽,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咳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咳嗽不少于3周;(6)肺部体征常不明显;(7)X线检查为本病的重要依据;(8)实验室检查,血清MPPIgM阳性,白细胞可正常;(9)病程自数日至2—4周不等;(10)本病治疗的首选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红霉素为代表,疗程为2-3周。  相似文献   
47.
外伤创面的愈合过程包括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和创面重新塑造。一般外伤创面愈合后易留疤痕,这使许多患者苦恼。康复新液是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制的外伤用药,其主要成份是从一种动物中提取而来的,含有L1、W11-a12、L3等。初步证实本品对消除疤痕有特效。为了考察其有效成份及其作用强度,笔者特进行以下探索试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8.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铁须  周建中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4):1857-1858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是威胁人民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1]),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提示炎症反应的激活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作者观察通心络胶囊对AC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从而研究其治疗ACS的药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 novel method of adrenocotical cells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Adrenal glands of neonate rats were dissociated into adrenal cortical cells. Cells were cultured in self-made collagen type Ⅰ gel for one week, and then transplanted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of bilateral adrenalectomy mate rat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per week after surgery.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t the 8th week, an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lografts, proliferation of transplanted cells, CYP11B1 and CYP11B2 expression as well as plasma aldosterone and corticosterone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totally 15 rats receiving collagen gel transplantation, and 12 survived 8 weeks post-operation. The plasma cortocosterone level in collagen gel transplant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adrenocortical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reached the normal level from 6th to 8th week, but the change in plasma aldosterone level in collagen gel transplantation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of adrenocortical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The adrenocortical cells cultured in gel grew well, and had a high proliferation rate. 95% of them were fasciculata cells which expressed CYP11B1, and the rest were glomerulosa cells which expressed CYP11B2. No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function of adrenocortical cells could be promoted when they were cultured in collagen gel.  相似文献   
50.
肠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离辐射可引起生物体损害。消化道,尤其是小肠,对射线高度敏感。辐射损伤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甚至消失,肠道细菌及细胞分解产物进入血循环后引起的菌血症和毒血症是重要致死因素。笔者就肠道经中子和γ射线放射损伤的敏感性、病理特征、发生机理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