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0 毫秒
21.
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其在制作流程、所用器具、特殊药物加工、火候以及辅料的选择等方面有理有据,制作技艺采用严格的工艺流程,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精细质量,延续了传统制膏技艺。龙砂医学与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养生膏滋方。  相似文献   
22.
张逸雯  宋歌 《世界中医药》2014,9(12):1669-1671
传统医药等领域的传统知识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不断受到被窃取、盗用或不当利用等现象的威胁。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印度的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KDL),是一个成熟的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成为较为典型、成功的案例可供各国传统知识,特别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借鉴。  相似文献   
23.
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疾病发展进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倦怠面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随着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肾-精-髓-血之间的这一轴线与血液生成及防治肾性贫血息息相关。基于中医学“补脾不若补肾”理论,分析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探索其针对性的治则治法,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肾性贫血的独特优势,以期为临床中医药防治肾性贫血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4.
《难经》历代注家众多,因古代注家掌握的材料以传世文献为主,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对先秦两汉时期医学源流的认识存在不足,故未能完全诠释《难经》本义。近年来,随着天回医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认为天回医简与扁鹊学派存在密切关联,而《难经》自隋唐以来被认为是秦越人或扁鹊学派之著作,出土文献材料的研究能给《难经》研究提供另一视角下的丰富材料。试以《难经·二十三难》为例,基于先秦两汉不同流派对经脉认识差异的角度,结合天回医简出土文献研究,以分析《难经》诠释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以期为正确理解《难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5.
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水”“湿”“饮”论述的整理和提炼,发现在《黄帝内经》中“水”“湿”“饮”在医学上的分类属性、概念内涵是不同的。“水”为“五行”范畴,与肾相对应。“湿”属六气范畴,太过则成为湿邪,人体脾脏最先受湿邪侵犯。“饮”多指引用之物,包括水、浆、醴、涼、医、酏。在疾病命名方面,水病、伤饮是独立病名,“湿”无独立病名,归属于病因与病机。以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医学对“水”“湿”“饮”的主流理解,也为中医学三者概念的分合衍变研究提供了基础,为认识现代其相关疾病本质、辨析疾病病机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诊疗指导。  相似文献   
26.
《难经》是否为传世本《黄帝内经》的解经之作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为厘清《难经》与传世本《黄帝内经》的关系,本文试从经脉学说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分析《难经》与《素问》“三部九候”概念和“独取寸口”诊断技术的差异,发现:《难经》中“三部九候”是在“寸口”一处动脉搏动部位进行分区和分层后形成的示意概念,与《素问》中的实体概念外延不同;《难经》“独取寸口”脉象的解析是基于血脉理论中的“循环说”与横向分布理论,“独取寸口”脉法通过诊察“寸口”一部,映射出全身内外上下气血异常部位以知病之所在,通过诊察“寸口脉”与“肾间动气”共同决其死生,补充了《素问》中“独取寸口”脉法以定死生之功;《难经》与《素问》在脉诊理论与技术差异背后的由来可能与扁鹊医学在两汉时期的演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27.
通过系统整理并阐释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探析朱丹溪从“痰挟瘀血”辨治疾病的思路。朱丹溪认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呕吐、噎膈、反胃之次第也”,且提出“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多种疾病均见“痰挟瘀血”。朱丹溪认为人体常因气机失常、怫郁而生痰湿,久病或重病则痰挟瘀血,生成窠囊,依据临床表现不同有痞、痛、呕吐、噎膈、反胃等病之分。治疗这类疾病注重痰瘀分治,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理气,二陈汤加减降气化痰,四物汤加减养血。窠囊既成,常用苍术燥湿行痰,桃仁、红花活血行血。每以枳术丸加减除痞,以五积丸治积聚,以四物汤加减及牛羊乳补养阴血、降火散结治噎膈。  相似文献   
28.
基于儿童青少年禀赋于先天、形质未充、脉络娇弱以及变蒸于后天、气血渐盛、阳旺阴长的生理特点,以“气-血-脉络”体系为理论指导,提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是以禀赋不良、脉络失柔为病变基础,以气病不和、阳郁阴伤、气血窜逆为基本病机,并引起痰湿热生、与气相搏,血分稠滞、痰瘀互结,终致脉络受损、久伏而发。基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气分、血分、脉络病三个不同层面,主张以调和气血、通补脉络为治疗总纲,以气分病理气宣郁、调和阴阳,血分病行瘀除痰、活血养血,脉络病通脉涤络、顾护元气为分层防治用药思路,并强调“调其禀赋、补虚纠偏、荣养形脉”应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