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32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目的 研究1980年1月-2008年6月中国大陆肝脏疾病患者的主要疾病构成谱,临床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部分肝病患者的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病理学和血清学实验室再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1980年1月-2008年6月主要来自中国大陆31个省市的25 946例行肝穿刺(简称肝穿)的肝病患者(含1 448例罹患肝病的军人)进行临床、病理、实验室分析研究,并对其中的1 32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为期0.5~18年动态肝穿(2~8次肝穿)随访,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状况.结果 本组研究病例中男女比为3:1,年龄范围41d~91岁(32.35±14.4岁),肝病分布以18~37岁为高峰,其中冀、豫、京、鲁、晋为前5位肝病病例来源地.本组病例诊断肝脏疾病谱涵盖100余种,其中感染与非感染性肝病组分别占73.05%和26.95%.该两大类肝病于2000年后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非感染性肝病升幅更为显著.本组的随访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是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的首位相关性肝病,丙型肝炎为肝硬化、肝癌的次位相关性肝病;0.26%的甲型肝炎和0.51%的戊型肝炎病理上存在慢性化病变;1 322例慢性乙型肝炎随访患者中,转归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分别为15.36%(203例)和1.06%(14例),演变间隔时间分别为46.375±16.93个月和60.29±39.15个月,肝纤维化上升1个S期以上的比例占14.22%(188例),纤维化进展间隔时间为22.20±20.65个月,而肝纤维化程度下降1个S期以上和稳定病例分别占33.36%(441例)和36.01%(476例).结论 本研究基本明确了近28年间中国大陆居民的肝病疾病谱及发病状况,其中不乏疑难或少见病例.本研究阐述了中国大陆主要肝病的一般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并从临床病理角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及演变时间.  相似文献   
62.
1病历摘要 患者,男,16岁,学生。因“左眼疼痛、灼热、异物感,伴流泪3h”来院就诊。患者下午在学校操场上曾被飞虫撞击左眼,撞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左眼,不久后左眼开始疼痛难忍、流泪,遂来院就诊。眼科检查:左眼睑轻微红肿,睑结膜充血较重,球结膜水肿,角膜轻度水肿,结膜囊内数个细小黑点。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左眼后,在裂隙灯下可见结膜囊内十余条线形小虫,身体透明,头部为黑色,在结膜上爬行。  相似文献   
63.
作者提出了用鼠抗人lgA单克隆抗体和鼠抗HBc单克隆抗体酶标物以及基因工程菌产HBcAg作为试剂,检测血清lgA类抗HBc的抗体捕获酶免疫夹心法(An-tibody Capture-Enzyme linked-1mmnnosordeet Assay Sandwich-type)。文章较详细地介绍新建方法的条件和操作程序以及注意事项。由于所用试剂来源一致,质量稳定、结果可靠。方法简便,灵敏特异重复性好。初步用于临床检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HBcAg阳性的无症状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慢活肝和慢迂肝的检出率分别为;4.1%;100%;100%和50%。抗HBc-lgA的检测可为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它能反映患者肝脏损伤的程度,建议能尽快在临床检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丙型肝炎病毒与脂质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机制及感染肝细胞的机制并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利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感染后可能影响肝细胞的脂肪代谢,造成脂肪肝,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致病的一个方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FasL-mRNA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人工合成FasL寡核苷酸探针对CHB肝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肝组织浸润单个核细胞及肝细胞都不同程度检测出FasL-mR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碎屑样坏死,灶状坏死周围。FasLmRNA还可在窦细胞中表达,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时肝细胞自身合成并表达FasL。同时FasL阳性细胞可能经Fas机制发生“细胞自杀”或“  相似文献   
66.
采用受体导向药物乳糖化人血清白蛋白单磷酸阿糖腺苷(L-HSA-AraAMP),对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北京雏鸭作体内抗病毒效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Ⅲ组)相比,单用AraAMP组(Ⅱ组)在用药期间对DHBVDNA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但停药后有反跳现象;L-HAS-AraAMP组(Ⅰ组)对DHBVDNA抑制作用与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Ⅰ组停药后持续有抑制病毒作用,且AraAMP的用量Ⅰ组比Ⅱ组小16倍。  相似文献   
67.
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乙型肝炎肝组织中分布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可能是某些因素通过基因发动的一种细胞死亡过程。据认为,该过程主要通过Fas抗原介导。为调查Fas抗原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织损伤的关系,本研究分别用免疫组化、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Fas抗原表达及核DNA断裂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分布状况。结果发现,Fas抗原表达在活动性炎症区明显多于非炎症区,且主要位于汇管区及小叶内的炎症浸润区,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Fas抗原阳性者46例,阳性率82%。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提示,核DNA断裂与Fas表达明显相关。结果表明,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为初步试探受体导向药物L-HSA-Ara-AMP的抗病毒效果。方法 应用5天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例,并以Ara-AMP为对照。结果 治疗组HBsAg无变化,10例HBsAg阳性者阴转3例,滴度下降6例,4例抗-HBc IgM阳性均转阴,8例HBV DNA阳性阴转4例,浓度下降4例,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结论 显示该药对HBV复制指标的近期抑制效果与Ara-AMP相近或略优,但日剂量仅为后者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病程进展中血清内毒素(LPS)变化的意义及其与血生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3例经肝穿病理确诊为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生化指标和血清自身抗体指标进行分析,将检查组织分为早期组(相当于Ⅰ、Ⅱ期)和晚期组(相当于Ⅲ、Ⅳ期),并与30例健康成人作比较.应用鲎试剂微量基质法对63例PBC患者血清进行内毒素水平检测.结果 63例PBC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平均年龄为43.5岁,黄疸、乏力症状明显,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70.3%,血清γ-GGT、ALP和胆红素显著升高,与早期组比较,晚期组血清AST、ALT水平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明显升高(P<0.01);PBC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随疾病进展而增加;在早期组及晚期组LPS水平与ALP、TB、DB呈正相关,早期组r值分别为0.543,.568,.533(P均<0.01),晚期组r值分别为0.614,.502,.513(P<0.01或0.05).结论 血清LPS水平与PBC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血清AMA阴性的PBC病例,肝穿刺病理确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