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疾病,独特的病因学特点决定了其发生发展,遗传和外界因素(诸如维生素)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维生素B1、B2平均散布在各个器官组织内。各器官组织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并不相同,但是对B  相似文献   
102.
寒温论争是中医学术史上久争未果的重要领域,严重影响中医对传染病的诊治几百年。探索寒温统一,不仅是医学研究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当下指导诊治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紧迫任务。很多医家意识到寒温争论的不利影响,继续下去必将阻碍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非常渴望寒温统一。但如何统一,学说众多,不容易达成共识,此前也没有找到可以统一的路径。通过研究曹东义教授提出的"河舟码头"学说,探索寒温争论的统一基础,通过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逐步实现热病诊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和与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关系.方法 24例骨髓活检标本,6例同时行淋巴结活检,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分析.结果 男17例,女7例(男:女=2.4:1).中位年龄59.5岁(42~75岁).临床表现以乏力最多见,为83.3%(20/24).高黏滞血症20.8%(5/24),B症状8.3%(2/24),浅表淋巴结肿大41.7%(10/24).贫血79.2%(19/24),白细胞增高8.3%(2/24),血小板减少37.5%(9/24).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显示23例(95.8%)出现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轻链条带,IgM型20例、IgG型2例、IgA型1例.22例骨髓活检和2例淋巴结活检均经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LPL,骨髓及淋巴结瘤细胞由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组成;侵犯骨髓的方式多为弥漫型(63.6%,14/22),结节型及间质型少见分别为22.7%(5/22)及13.6%(3/22).淋巴结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瘤细胞表达Pax5、CD20、CD38、CD138,不表达CD5、CD10、CD23、细胞周期蛋白D1、CD3、CD7、髓过氧化物酶.结论 LPL具有明确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应主要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脾脏边缘区淋巴瘤及滤泡性淋巴瘤等小淋巴细胞肿瘤鉴别.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本质为LPL.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病理学特点及ZAP-70蛋白表达的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回顾性检测ZAP-70在52例CLL/SLL患者淋巴结和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并随访患者.结果 (1)病理学特征:12例淋巴结呈现均一性成熟小淋巴细胞增生,6例可见增殖中心.40例骨髓中瘤细胞形态与淋巴结的相似,但未见增殖中心.浸润模式分为结节型(9例)、间质型(3例)、混合型(9例)、弥漫型(19例)4种,比较非弥漫型和弥漫型存活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199).(2)ZAP-70表达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21例(40.4%)患者ZAP-70阳性,其中因本病或感染等相关因素死亡11例.31例(59.6%)ZAP-70阴性,包括因本病或感染死亡4例.比较二组生存期,阳性组明显较阴性组短(39个月和59个月,x2=6.991,P=0.008).(3)随访51例患者,死亡21例,其中因本病及感染等相关因素死亡15例.结论 CLL/SLL患者ZAP-70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5.
陈青  张培红 《北方药学》2011,8(10):44-4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自拟方益气养心、祛瘀泄浊法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均以2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心功能及心脏指数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中医益气养心、祛瘀泄浊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6.
1988年,Reaven首先将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子倾向发生于同一患者的现象称为X综合征(syn-drome X),并认为其发生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张培红  刘京芳  马学伟  裴林 《河北中医》2011,33(12):1786-1787,1790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方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活血化瘀方,对照组2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3个疗程,随访3个月。并选择同期健康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及bFGF变化,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9.2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2组治疗前VEGF及bFG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EGF及bFGF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E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当(P〉0.05),bFGF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VEGF、bFGF在乳腺增生病中过度表达,提示血管生成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活血化瘀方可降低患者血清中VEGF、bFGF含量,阻断血管生成,促使病灶消散、吸收,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分析长期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老年患者行全身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ASAⅡ级老年择期手术患者68例,年龄65~75岁。按平时口服降压药分成A组(硝苯地平片组)和B组(硝苯地平片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组),每组34例。手术日早晨停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和硝苯地平片。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氧饱和度SpO2、心率HR。2组均予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7) mL/Kg补充容量,预供氧去氮3 min,使氧饱和度SpO2达98%以上,静脉缓慢给芬太尼1.5μg/kg,咪唑安定0.06mg/kg,丙泊酚1.5mg/kg,观察患者眼睑反应及意识消失后,再给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面罩加压通气,2 min后,完成气管插管。术中用七氟烷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在麻醉诱导前、插管后即刻,切皮前,手术进行30 min,手术结束时5个时间点,记录2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结果 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MAP、HR、CVP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插管即刻MAP、HR、CVP均有上升;但B组在切皮前,手术进行30 min,MAP、HR、CVP均有下降,B组经液体扩容和小剂量升压药去氧肾上腺素治疗,MAP和CV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手术结束时,2组患者的MAP、HR、CVP基本接近诱导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结论长期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老年患者,如果需要全身麻醉,麻醉医师需要注意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防止其出现持续低血压而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10.
张培红  周传亚  张新丽 《黑龙江医学》2023,47(21):2576-2578
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后修复内膜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TCRA治疗第一周期后常规治疗无效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身对照。第二周期时给予患者PRP宫腔灌注。对比TCRA术前、第一周期后及PRP灌注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容积(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Blood flow index,FI)、血管化血流指数(Vascularized blood flow index,VFI)、子宫内膜下血流分型及妊娠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第一周期及PRP灌注治疗后内膜厚度、内膜容积、VI、FI、VFI均有所升高,且PRP灌注治疗后变化均高于第一周期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0、316.31、45.51、65.91、208.56、172.76、114.05、206.92、P<0.05)。PRP灌注治疗后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