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研究葛根芩连汤对湿热证模型大鼠的药效,并探究葛根芩连汤是否能调节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湿热证炎症反应。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湿热证组(M)、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T1,0.98·kg-1·d-1)、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T2,4.9·kg-1·d-1)。以内湿热饮食+外湿热环境的方法复制湿热证动物模型,共42 d。葛根芩连汤低、高剂量组给药治疗14 d。期间采用旷场实验记录大鼠的探究行为及活动度,监测大鼠精神状态、被毛、阴囊等体征变化并赋分统计。动物处死后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闭合蛋白(Occludin)、封闭蛋白-1(Claudin-1)、闭锁小带蛋白-1(ZO-1...  相似文献   
112.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在探索中取得系列成果,证候疗效评价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同,但个体化辨证论治指导下的处方用药如何进行群体化的临床疗效评价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辨证方法的主观性导致在中医专业医生缺位条件下难以开展辨证论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的有效推广应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113.
张会永 《世界中医药》2015,10(3):374-375
王钟贤(1915—1986),辽宁名医,血液病名家。初期从事儿科教学及临床工作,后专攻中医血液病临床与研究。擅长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其研制的"生血片"已获国家中药新药证书,至今在临床广泛应用。王钟贤治学勤恳,为人质朴,处方尚简,配伍精当。作者在搜集整理其学术思想时,幸得其早年未刊儿科医案二则,均系1964年其于儿科出诊时医案。但因年代较久,记录不详,笔者结合当时医疗背景,在不改变原案内容下,分别从中西医角度解析医案,于本文分享。  相似文献   
114.
分析实火证诊断标准的异同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实火证的诊疗与研究提供参考。笔者检索1900年—2022年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有关实火证诊断标准的文献并查阅图书馆馆藏,筛选并阅读文献和原始刊物,整理各实火证诊断标准的区别。研究纳入26篇文献,从中追溯中医诊断刊物7本、国家标准1篇,共8篇(即8种诊断标准)。总结发现当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中定义实火证为火热内盛,以发热、口渴饮冷、胸腹灼热、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表述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是最适用于现阶段诊疗、科研的诊断标准。其他诊断标准各有优势,但在应用上具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5.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有左旋多巴、吡贝地尔、司来吉兰等,但此类药物易出现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腹泻、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而中药具有副作用小、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多项研究表明中药能够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过度表达和聚集、神经炎症、铁死亡等分子机制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进而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因此,近年来运用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显著增多。本文通过综述近年相关文献,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中药有效成分3个方面归纳近年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将为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吴威  宋芷琪  田琨宇  张会永 《中草药》2020,51(17):4586-4597
豨桐丸最早记载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毛世洪的《济世养生集》中,具有清热燥湿、疏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热痹,临床常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豨桐丸仅有豨莶草和臭梧桐2味中药组成,因其药简力专、配伍精当、疗效突出等特点,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经典方剂合方使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查阅本草古籍和现代国内外文献,对豨桐丸其组方药物进行本草考证,梳理其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情况,并对其化学成分和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豨桐丸的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