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3 毫秒
41.
目的 观察小针刀联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膝关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38个膝关节)和对照组31例(34个膝关节),治疗组予小针刀配合关节松动术松解治疗,对照组予小针刀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针刀配合关节松动术松解膝关节可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及探讨高氧液在治疗大鼠急性颅脑损伤模型中的疗效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新的治疗颅脑创伤的技术而奠定基础。方法以不同冲击力,制作轻、中、重度弥漫性脑损伤动物模型(N=20),分别给予以高氧液(20mg/kg),静脉注射,取脑脊液分析S-100B的浓度。结果①不同级别脑损伤组的S-100B蛋白水平较正常组明显上调(P<0.01),且在不同程度颅脑外伤组中,S-100B蛋白的变化与颅脑外伤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P<0.01);②各组均以20mg/kg为标准量分别给予高氧液后,各治疗组S-100B蛋白水平均较其对应的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且各组间S-100B蛋白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S-100 B蛋白在临床上可作为可靠参数加以参考。至于它参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而AD患者中风后因中风时发生弥漫性脑损伤使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故出现顽固性呃逆,给患者带来痛苦.笔者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运用头针为主治疗30例AD伴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4.
茴三硫固体分散体的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茴三硫固体分散体,用于提高其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水溶性聚合物Plasdone S630为载体,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茴三硫固体分散体。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对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并评价其溶出度及犬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药物以无定形或分子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溶出速率明显高于参比制剂与物理混合物,在40℃,湿度75%加速6个月,溶出曲线和固体分散体中茴三硫存在状态未发生变化。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茴三硫固体分散体的Cmax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是参比制剂的1.66倍和1.57倍。结论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的茴三硫固体分散体为热力学稳定体系,能明显提高茴三硫的体外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方法 及可行性. 方法 选择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24例,采用温控消融导管经主动脉途径对主动脉瓣上或瓣下(左纤维三角)进行常规标测与消融. 结果 消融成功21例,成功率87.5%,其中2例常规标测未能标测到理想靶点,在EnSite3000-NavX指导下经冠状静脉窦途径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21例有效靶点心室电位领先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38.04±7.95) ms,放电时间 (214.88±73.68) s.消融失败3例,其中2例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标测到最早心室电位,放弃消融,1例在左冠状动脉窦前下方(距左冠状动脉窦约0.5cm)消融无效.随访(12.9±10.4)个月,复发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多数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经主动脉途径采用温控消融导管进行常规标测与消融安全有效,少数患者需经冠状静脉途径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  相似文献   
46.
前面8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植入过程中左心室导线的植入体会。方法:对51例CRT或CRT-D植入患者左心室导线的植入方法进行分析,对导引鞘深插技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结果:51例中经心内膜成功植入左心室导线48例(94.12%),采用常规方法(导引鞘引导下直接或单导丝引导下)植入37例(77.08%),导引鞘深插技术植入9例(18.75%),双导丝引导及保留导丝技术植入各1例;失败3例(5.88%),因冠状静脉窦开口异常、靶静脉分支呈锐角及靶血管纤细伴局部狭窄植入失败各1例。结论:在左心室导线植入过程中,充分利用导引鞘深插、双导丝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相关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及压迫特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类型分为动脉压迫(155例)、静脉压迫(24例)和混合压迫(33例),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特点分为接触压迫型(123例)和粘连包裹型(89例)。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为95.8%,动脉压迫、静脉压迫和混合压迫有效率分别为98.1%、95.8%和84.8%,接触压迫型和粘连包裹型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2.1%。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动静脉混合压迫以及术中粘连包裹可能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