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119篇
肿瘤学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近年来,我们应用“外敷复方甘草蜜,内服20%甘草浸剂”治疗蜂螯,疗效显著。复方甘草蜜、20%甘草浸剂,具有解毒镇痛作用。其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制做简单,方便群众。制法1.复方甘草蜜:取甘草粉(约60目筛)20克、冰片粉2克、蜂蜜40克,调和均匀,涂敷患处。具有清热解毒镇痛作用。2.20%甘草浸剂:取甘草粗粉 (约40目筛)20克,用100毫升白开水浸泡30分钟后,当茶饮用。(水喝完后,药渣仍可用沸水浸后饮用)。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32.
利用螺旋霉素产生菌螺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U-1941)中发现的PKSⅡ型基因,经测序和同源性比较证明在4174bp片段中含有PKSⅡ型KS(KSα)基因,该基因(pCG4-K,aspA)由1229bp组成编码432个氨基酸,与产二素链霉菌AlpA和淡青链霉菌TcmK同源性分别为74.4%和69.7%。将含aspA基因的重组质粒pCG4在四并菌素(tetracenomycin C)产生菌(S.glaucescens GLA4—26)tcmK基因缺陷型变异株中进行克隆,TLC分析表明转化子的发酵产物比对照株多一个明显的黄色斑点,该物质经分离、提纯后分析确定为一个含苯式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AS-5。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荧光双标记染色样本的图像分析,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炎患肾组织中的分布定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133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与低照度荧光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肾炎患肾组织中分布与改变、结果:肾炎患肾组织中DC分布的面积、数量及密度均明显增多。从分布特点来看,DC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而肾小球基本未见分布,此外,DC在肾小管间质分布程度随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两呈正相关。结论:DC可能参与肾脏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山东省血液中心2002-04~2003-06共检验献血者ABO血型59 971例.献血前进行初检定型,献血后回化验室进行复检.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分析养胃抗瘤冲剂对其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1-05/2001-10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取日本健康雌性大耳白兔2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即养胃抗瘤冲剂组及拆方(益气方、活血方、解毒方、益气活血方、益气解毒方)组、空白血清组,制备含药血清。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小室建立人肿瘤细胞系体外侵袭模型,动态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以及中药复方养胃抗瘤冲剂(由生黄芪、人参、白花蛇舌草、草河车、三七、苏木等组成,每克含生药3.22g,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及拆方的含药血清、化疗药顺氯氨铂对胃癌细胞系侵袭作用的影响,侵袭抑制率(%):(对照组侵袭细胞数-给药组侵袭细胞数)/对照组侵袭细胞数&;#215;100%,凡抑制率达30%以上,认为有抗侵袭作用。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通过单克隆抗体标记的方法检测侵袭转移相关黏附蛋白CD9,CD31,CD36,CD42a,CD44,CD49d,CD62p,CD41,凝血酶敏感蛋白及CD63的表达。结果:④各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侵袭作用的抑制率比较:养胃抗瘤冲剂组、益气组、解毒组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空白血清组(55.14%.32.43%,36.59%,0,P〈0.05)。益气解毒、益气活血组作用优于单纯解毒、益气、活血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4.86%,41.23%,P〉0.05)。人胃癌细胞MGC-803与BGC-823比较,侵袭作用MGC-803强于BGC-823(空白血清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60.75&;#177;4.57,56.35&;#177;3.25),养胃抗瘤冲剂及拆方对MGC-803的抑制作用强于BGC-823,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各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侵袭转移相关黏附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养胃抗瘤冲剂组肿瘤转移黏附蛋白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血清组(药物作用24h:3.30%,3.10%;24.97%,11.50%;48h:0.93%,3.56%;5.78%,10.41%),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血清组(药物作用24h:90.49%,86.23%;48h:94.81%,77.69%)。单纯的活血药在给药早期(24h)则可以促进CD63的表达(33.12%),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48h)则降低CD9表达(30.22%);益气活血组则可纠正活血药的这种作用(24hCD63:3.55%;48hCD9:82.92%)。结论: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均具有侵袭作用,MGC-803的侵袭作用强于BGC-823。养胃抗瘤冲剂及拆方对MGC-803的抗侵袭作用优于BGC-823。养胃抗瘤冲剂抗人胃癌细胞侵袭作用的可能作用途径在于可降低部分促进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对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表达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术后疼痛及呼吸功能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5-01/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病房完成。31例恶性肿瘤伴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16)和对照组(n=15)。康复组于手术前实施心理护理、抗疼痛健康指导,手术前、后实施规范的呼吸训练、协助排痰和营养支持的程序;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健康指导和随意锻炼。结果:康复组止痛剂使用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5±0.34)d,(7.50±1.20)d,(8.76±1.20)d,对照组为(2.07±0.25)d,(9.25±1.63)d,(11.17±2.54)d,两组患者术后自行排痰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改善了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及呼吸功能,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价多位点MLVA的15位点组合在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MTB)基因分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LVA(15位点)对来源于北京胸科医院的72株北京基因型MTB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将结果与金标准IS6110-RFLP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LVA(15位点)分型后共得到59个类型,其中53个为独特类型,其总体分辨力为0.990,多态性较好的位点有Qub-11b、Mtub 21和QUB-26;IS6110-RFLP分型后共得到69个类型,其中66个为独特类型,分辨力高达0.999,并可对MLVA(15位点)中成簇的菌株进一步区分.结论 MLVA(15位点)在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但成簇菌株仍需采用金标准IS6110-RFLP进一步细分.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通过239例临床诊断SARS病人血清抗体的检测,动态观察出院前后的SARS病人抗体变化规律和对临床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9.
甲状腺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广泛,对体位要求较高,需采取垂头仰卧位.患者颈部过伸,颈椎处于反常状态,由于整个头颈部的重力集中在头枕部,术后头枕部发麻的情况比较普遍;另患者在全麻状态下,颈椎失去肌肉韧带的保护,易致颈部酸痛.为解决此类问题,2009年6月我科自制甲状腺手术体位颈托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体位摆放,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了解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方法 对格尔德霉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17997及其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后修饰基因阻断变株(gdmP-和gdmN-)在ISPII平板不同时间的培养物进行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板TLC和NaOH显色分析,检测GDM及其生物合成中间产物,并利用LC-MS对中间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吸水链霉菌17997原株、gdmN-和gdmP-变株在培养时间72~96h,发现氢醌型格尔德霉素(GQH2)、氢醌型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格尔德霉素(H2GQH2-dC)和氢醌型4,5-双氢格尔德霉素(H2GQH2)分别为主要组分,相应的醌型化合物为次要组分;之后,这些氢醌型化合物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相应的醌型化合物成为主要组分.双向硅胶板TLC分析证实GQH2、H2GQH2-dC和H2GQH2均可在空气中自发氧化为相应的醌型化合物.结论 在吸水链霉菌17997的GDM生物合成PKS后修饰过程中,首次提出GQH2自发氧化为GDM可能是氢醌型向醌型转变的位点,同时它也是GDM生物合成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