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牛膝多糖与锌单用及合用在异源性抗原负载的条件下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增殖分化和抗原提呈能力的影响,并通过体内实验证实其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效应,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无菌处死正常小鼠获取其骨髓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体外诱导骨髓细胞生成DC,同时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牛膝多糖(200、300、400μg/mL)、锌(0.02μg/mL)。通过显微镜、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观察牛膝多糖、锌单用与合用在异源性抗原负载的条件下对DC的影响,并通过体内实验观察对H22荷瘤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及肿瘤质量的影响。结果牛膝多糖和锌单用在异源性抗原负载的情况下能够促进小鼠骨髓源性DC的分化、成熟及表面标记CD86、CD11a的表达,增强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能够使荷瘤小鼠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的质量增加,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并存在明显量效关系;中剂量为正性效应,高剂量为负性效应;但牛膝多糖和锌合用并不协同增强效应。结论牛膝多糖和锌在异源性抗原负载的条件下能够通过刺激DC的分化成熟,提高其抗原提呈能力,进而起到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KCOT),其传统的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keratocyst),是一种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性病损,具有较高的增殖潜能,生长方式特殊,保守性手术后易复发,有时可伴发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2005年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1],已将其归为牙源性良性肿瘤.近年来,我们对KCOT的临床和基础若干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以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经治疗后见效时间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将研究对象按见效时间分为第1周见效组和第2周见效组,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 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第1周见效组痊愈率高于第2周见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9,P =0.206);第1周见效组总显效率高于第2周见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P =0.725)。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第1周见效组痊愈率高于第2周见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3,P =0.114);第1周见效组总显效率高于第2周见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8,P =0.129)。结论 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发病后的治疗疗程至少应为2周。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研究组CD4+/CD8+、CD4+、CD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缩短手术、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5.
常俊丽  孙丽莎  李丽娜 《癌症进展》2021,19(10):1071-1075
目的 探讨病友互助模式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希望水平、负性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后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病友互助模式干预.分别采用汉化版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评价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焦虑及抑郁水平、主观幸福感,统计两组患者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H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SAS评分、SDS评分、MUNSH中正性和负性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MUNSH中正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MUNSH中负性评分、SAS及SD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友互助模式可以提高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希望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笔者对7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7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为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14例,年龄20~78岁,平均46.6岁.70例中,急性重型5例,亚急性重型26例,慢性重型39例.  相似文献   
47.
西安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安市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西安市4个社区1600户居民进行"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调查。结果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条目(1~16题)回答正确率在31.3%~98.7%之间,平均为74.8%;精神卫生纪念日的条目(17~20题)回答正确率在20.9%~85.4%之间,平均为52.4%;调查对象精神卫生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4.17±2.782)分。多因素线性模型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问卷得分有关。结论西安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已达到《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达到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防治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FFA)后再狭窄的药物。方法:20条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川芎嗪组(n=6),阿斯匹林组(n=5)和对照组(n=9)。狭窄术后1~2周肾动脉造影证实形成狭窄,6~8周后行肾动脉成形术(PTRA)。对照组于 PTRA 前及术后4h,两用药组于给药前、PTRA 前及术后4h 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样做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测定。结果:两用药组给药前后自身比较血小板聚集率、TXB_2均显著降低,6-keto-PGF_(1α)显著升高;而 PTRA 前后自身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则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 PTRA 前后自身比较 TXB_2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6-keto-PGF_(1α)则显著降低。组间比较,两用药组 PTRA 前后血小板聚集率、TXB_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keto-PGF_(1α)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只有术前阿斯匹林组与对照组比较6-keto-PGF_(1α)差异不显著。两用药组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在 PTRA 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川芎嗪可能是一种有效防治 PTA 后血栓闭塞性再狭窄的药物。  相似文献   
49.
脑 血管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 ,也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脑血管病中 ,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 ,如在我国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总的脑血管病的 49.5 %~ 5 2 .5 % ,而脑血管病的病因主要在血管 ,因此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内皮细胞受损是早期致病的基础和重要因素。1 内皮细胞对脑血流的调节内皮细胞产生血管收缩与舒张二种因子来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目前已知的舒张因子有二个 :前列环素 (PGI2 )和一氧化氮 (NO)。 (1)PGI2 [1] :在内皮细…  相似文献   
50.
祖义志  孙丽莎  唐小妹  陈秋 《新中医》2016,48(10):172-174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致骨折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以乏力、不耐劳累、腰背痛、步履艰难,甚则驼背畸形等为常见症状[1]。该病多归属中医学骨痿、骨痹、虚劳等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肾不足致骨失所养及痰瘀致骨络不通,肾虚是其根本病因,其治疗亦多从补肾健脾、通络止痛着手[2]。陈秋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