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8 毫秒
41.
1 临床资料 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3-78岁,平均45.5岁;原发病,糖尿病肾病2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先天性多囊肾5例,慢性梗阻性肾病1例。每例患者伴有1-4个并发症,其中透析中肌肉痉挛12例,低血压10例,慢性心衰6例,低血糖7例,高血压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透析过程由于产生并发症而不能顺利结束透析。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 40足)和对照组(22例, 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 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肌群肌力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 频率为每周1次, 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 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  相似文献   
43.
目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步行能力进行步态分析评定,探讨理筋手法及功能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红外步态分析设备,分析了81例(男36例,女4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理筋手法和功能训练干预前后平衡能力和步行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理筋手法+功能训练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双支撑相等指标疗后明显改善,与单纯理筋手法组的差异有...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经穴推拿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试验,将慢性疲劳综合征专科门诊CFS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32例和教育组(CBT组)30例,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治疗前后CFS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积分的变化。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CFS患者PSQI积分均有降低,睡眠质量改善;但推拿组患者PSQI积分变化更明显,与CB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穴推拿能改善CFS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揭示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根据DAS 2.1.1版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调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2例,脱落2例,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月;平均体重(61.21士10.23)kg.牵引组33例中脱落3例,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月;平均体质量(62.31±1O.45)kg.应用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测试一次.结果 两组治疗前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IEMG、MPF、MF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微调手法可以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牵引疗法也可以不同程度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微调手法优于牵引组.  相似文献   
46.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发病原因及机理至今还未得到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其诊断大多是患者的主观自我感受,缺乏临床的客观指标,这就造成了诊断的困难和治疗的针对性.临床上很难区分慢性疲劳综合征和其它类型疲劳之间的差异,以致很多人把普通的疲劳误认为是慢性疲劳综合征,从而夸大了病情,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目前人们在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原因和机理时,往往更加关注病理生理上的改变,但不同社会环境和职业对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影响则仍有争议,因此人们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正确认识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职业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影响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7.
保守疗法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的主要方法,无论是推拿、牵引,还是运动疗法等,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而在临床研究中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彼此之间疗效的差异性却因研究者所从事的专业侧重不同而变化不定,缺乏一个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的疗效评价,来证明哪一种方法更加合理有效;另外,各种疗效的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多是腰腿痛等患者的主观感觉,对测评结果的总结与解释也大多以医生的主观评估为主,客观化成分不足,LDH疗效评价的规范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彼此间评价标准的设置内容、目的与意义差异较大,临床应用也较为随意与混乱。因此,客观量化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病情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31例AS患者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检查,收集脊柱活动度参数、时空参数、时间参数,同时评估患者生活质量(HAQ评分)、疾病活动指数(BASDI)、功能指数(BASFI)、测量指数(BASMI),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AS患者行走时的脊柱左右侧倾幅度较正常值比较明显增大(P<0.01),脊柱前倾幅度较正常值比较亦有增大趋势,静止状态脊柱旋转幅度较正常值比较明显减小(P<0.01).②AS患者步长、步幅、步速与正常值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患侧下肢的步长、步幅、步速数据减少尤为明显(P<0.05),健侧下肢的步长与步幅减少,步频加快(P<0.05).③患侧下肢单支撑相时间有缩短趋势,双支撑相时间有增加趋势.④患侧下肢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均比健侧下肢减小(P<0.05).患侧下肢单支撑相较健肢缩短,双支撑相较健肢延长,摆动相较健肢缩短(P<0.05).⑤患侧下肢、健侧下肢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均与HAQ、BASDI、BASFI、BASMI呈负相关;时间参数中患侧下肢支撑相与HAQ、BASFI呈正相关,双支撑相与HAQ、BASFI、BASMI呈正相关,单支撑相与BASMI呈负相关,摆动相与HAQ、BASFI负相关;时间参数中健侧下肢支撑相与BASMI呈正相关,单支撑相与HAQ、BASFI呈负相关,摆动相与BASMI呈负相关;脊柱侧倾幅度与HAQ、BASDI、BASFI、BASMI均呈正相关;BASMI与行走时脊柱侧倾幅度、脊柱前倾幅度呈正相关,与静止时的脊柱旋转幅度呈负相关;而所有步态分析数据与年龄、病程、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无相关性.结论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能较好量化评估AS患者脊柱活动范围及步行功能,可作为评价AS患者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脊柱微调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2011年4月,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调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牵引组30例,脱落5例。应用美国Biodexsystem-Ⅲ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治疗后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微调手法组改善更加明显,优于牵引组(P<0.05);腰部肌群生物力学性能: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腰背屈/伸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PT(60°/s)、AP(120°/s)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腰部屈、伸肌群的协调能力,从而有利于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0.
目的揭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根据DAS2.1.1版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32例与对照组(牵引组)33例。应用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测试1次。结果 2组治疗前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EMG、MPF、MF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EMG、MP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可以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牵引疗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但推拿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