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测量后外侧角(PLC)股骨止点和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以获得详细的解剖学资料,并以此为ACL和PLC一期解剖重建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采用30例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在膝关节股骨外髁分离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LCL)和腘肌腱(PT)股骨解剖止点。以股骨外上髁为原点,建立x、y垂直坐标轴,测量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3点之间的距离。 结果 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35)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ACL股骨隧道外口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6.12±5.34)mm,后方(6.84±4.17)mm。LCL附丽部中心点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9.67±3.92)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LCL附丽部中心点相距(13.07±4.93)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23.37±6.16)mm。 结论 揭示了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位置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一期联合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位置,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时隧道角度选择及术后股骨隧道的评估提供放射学数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 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的标本.男13例,女17例,其中左侧11例,右侧19例,年龄24 - 65岁,平均(37.3±5.2)岁.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AMP)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拍摄X线侧位片,描述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分别拍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膝关节线夹角和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股骨干长轴的夹角.结果:在股骨侧位片上,股骨隧道外口均落在所画的矩形外,股骨隧道外口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3.16±2.51)mm,前方(4.25±2.16)mm.在股骨正位片上,α角为(49.5±4.6)°,在股骨侧位片上β角为(31.3±3.1)°.结论: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并不干扰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屈膝120°,经AMP入路ACL解剖重建,能钻取在矢状面、冠状面上令人满意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建钉加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5月,采用重建钉加拉力钉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3~ 45岁,中位数34岁.左侧6例,右侧7例.股骨干骨折按Winquist - Hansen分型:Ⅰ型2例,Ⅱ型6例,Ⅲ型3例,Ⅳ型2例;按骨折部位:中上1/3段骨折3例,中段骨折8例,中下1/3段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2例,Ⅳ型1例;按骨折解剖部位分:头下型1例,经颈型7例,基底型5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中位数20.5个月.手术时间1.2~5.5h,中位数3.3h.住院时间6~14d,中位数8.5d.均未见创口感染、脂肪栓塞综合征、畸形愈合、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6~26周,中位数20周;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12 ~24周,中位数18周.1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行全髋置换术后可下地活动;1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按照Friedman - Wyman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采用重建钉加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SCI)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82例,按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拔除尿管试验,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膀胱B超检查和尿动力学测定,最后于随访结束时对2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指数(PSI)评定。 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87.5%,对照组仅为42.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有膀胱巨大结石,有25例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治疗组患者中未见膀胱结石和尿路感染。治疗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患者满意15例(35.7%),治疗组患者满意27例(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SCI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