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 毫秒
11.
12.
目的 了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将解放军421医院心内科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胺碘酮组4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90%,75.00%和86.36%,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6.66%,80.95%和95.23%.两组在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05%和87.50%(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7.45±1.44)mm和(35.83±1.38)mm(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体内除颤方法 ,对阵发性 (A组 )、房颤时间在 1~ 6个月 (B组 )和 6~ 2年 (C组 )的三种不同类型房颤进行电复律 ,以探讨体内低能量除颤的可行性。结果 :三组除颤成功率分别为 10 0 % ,92 .8% ,86 .7%。A组有效复律能量 3.6 6± 1.45焦耳 ,远低于B组 (6 .7± 2 .6 8)和C组 (8.96± 3.0 2 ) (P <0 .0 1) ,B组除颤成功率高于C组 (P <0 .0 5 )。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 ,有效除颤能量与房颤持续时间和环长呈正相关 ,与心功能、年龄、性别等无显著相关。结果显示 ,对电生理检查中诱发的房颤 ,体内低能量除颤是安全可行的。房颤持续时间越长 ,除颤所需能量越大。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的体会(附21例报告)155医院(河南开封475003)喻学刚张玉民牛树茂郭治和湖北医科大学一附院江洪漆曙辉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在国内迅速发展。我院1994-12~1997-03共完成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氨溴索针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分别采用氨溴索针剂和必漱平针剂治疗,监测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静态顺应性(Cs)、动态顺应性(Cd)和吸气阻力(Ri)变化,并检测了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及总抗氧化能力(TAO)水平。结果 氨溴索治疗显著降低患者Ri、PIP、Pplat、Pm、PEEPi水平,显著增高Cs、Cd水平,并使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SOD、GSH及TAO水平显著提高。结论 氨溴索治疗对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减轻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体内除颤方法,对阵发性(A组)、房颤时间在1~6月内(B组)和6月~3年(C组)的三种不同类型房颤进行电复律,以探讨体内低能量除颤的可行性。结果:A组有效复律能量3.66+1.45焦耳,远低于B组(6.7+2.68)和C组(8.76+3.02)(P<0.001),B组除颤成功率高于C组(P<0.005)。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有效除颤能量与房颤持续时间和环长呈正相关,与心功能、年龄、性别等无显著相关。结果显示:对电生理检查中诱发的房颤,体内低能量除颤是安全可行的。房颤持续时间越长,环长越短,除颤所需能量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cd)的改变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68例急性心梗患者在人院时、溶栓前后和恢复期体表心电图QTcd的变化,与2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并观察其与不同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时QTcd高于冠心病组,溶栓治疗再通组QTcd高于未再通组,至恢复期仍略高于冠心病组。发生Lown氏Ⅲ级以下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cd相近,均显著低于Lown氏Ⅲ级以上和室扑/室颤的患者。结论: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对预测近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40~60 mg阿托伐他汀的强化降脂与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相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MMP)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ACS患者46例,随机分为较大剂量(40~60 mg)组和常规剂量(20 mg)组,观察服药前、服药后1 w、4 w时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hs-CRP、MMP-2、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1.强化治疗组1 w时就出现TC、LDL-C水平的下降(P<0.05),4 w时下降更明显(P<0.01),且降脂效果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P<0.05);2.强化治疗组1 w时hs-CRP、MMP-2及MMP-9水平开始下降,4 w时下降更显著,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3.强化降脂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肝、肾功能,肌酸激酶(CK)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于ACS患者,早期的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显著的降低血脂、hs-CRP及MMP水平,能更好的发挥他汀的抗炎及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了38例老年及21例青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表明:青年组吸烟者占66.7%,饮酒占52.4%,明显高于老年组(P<0.025)。青年组AMI有典型胸痛者占85.7%,有明显诱因者占66.7%,以AMI为首发症状者占61.7%,均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和青年组AMI并发症分别为73.7%和33.3%(P<0.01),病死率分别为31.6%和143%(P<0.05)。冠状动脉造影表明,老年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占56.5%,青年组则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占667%。两组室壁瘤形成率无显著差别。影响室壁瘤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高血压病、梗塞面积和侧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心肌梗死均发生于脑血管意外后6小时~8天。其中下壁7例,前壁5例,前壁+下壁4例,前间壁3例,下壁+侧壁2例,无Q波型1例。入院前,15例患者有各种基础疾病。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死亡9例(40.9%)。结论此类患者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且治疗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