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总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详细的伤情数据,为组织医疗救助提供准确有效的抢救。方法 回顾性分析地震发生后最初1周内收治的骨科伤员伤情,并总结规律。结果 地震后第1周内(5月12~19日)收治的1275名伤员中,四肢与脊柱损伤1179例(92.47%),骨科伤员中无骨折脱位的软组织损伤482例(40.88%),其中挤压伤112例(23.23%);有骨折脱位的伤员697例(59.12%)中多发骨折237例(34%);下肢骨折422例(60.55%),上肢骨折183例(26.25%),脊柱骨折142例(20.37%)。骨折伤员合并有心、肺、脑、腹部脏器损伤89例(12.76%)。所有伤员中死亡24人。结论 在地震发生后,大批骨科伤员同时产生,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和救活是改善预后、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地震后医疗救治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地震后医疗救治的相关问题,重点就院内救治中截肢、挤压综合征和气性坏疽等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9月~2006年11月收治颈椎创伤与疾病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8~78岁。创伤6例,棘突和椎板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颈椎管狭窄及脊髓神经纤维瘤各1例。合并关节突绞锁2例,不全瘫痪者5例。肌力3~4级。6例创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评分,术前C级2例,D级3例,E级1例。螺钉植入采用Margel方法,共植入螺钉40枚,其中C24枚,C36枚,C412枚,C54枚,C66枚,C72枚,T16枚。结果术后8例获随访6~45个月,平均14.1个月;X线片示骨折脱位复位良好,螺钉位置正常。1例术后3个月出现骨折节段颈椎不稳定,患者术前为关节突绞锁,复位后仅在远近端各固定1个节段的侧块;发现不稳定后立即行头颈胸支具固定3个月,颈椎骨性融合,稳定性恢复,继续随访至45个月,未见颈椎不稳定,已恢复伤前工作。余患者后期恢复良好,固定节段稳定,融合节段无假关节形成。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E级1例无变化;D级3例均恢复至E级;C级2例中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全部患者可下地行走。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系统能提供颈椎稳定的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对21例牵引复位失败的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首先俯卧往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的侧决螺钉或棘突间钢丝固定;陈旧骨折脱位,需行脱位小关节的上关节突部分切除及黄韧带切除.不固定.然后再行前路切开椎体减压,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一周带颈托下地行走.结果 本组21例脱位完全复位,无脊髓损伤发生,随访8~24个月,平均16月,植骨完全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于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最大限度保留活动节段,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六一  胡豇 《四川医学》2008,29(7):857-859
目的 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急性颈脊髓损伤31例中15例出现低钠血症并多尿.4例轻度缺钠(血钠130-134mmol/L),未做特殊处理;3例中度缺钠(血钠125-129mmol/L),补充等渗盐水和高盐饮食;8例重度缺钠(血钠<125mmol/L):静脉补钠,其中3例血浆渗透压低、中心静脉压高的患者限水治疗;5例血浆渗透压改变不明显而中心静脉压低的患者补充容量.结果 轻中度患者血钠和尿量很快恢复正常;6例重度患者血钠和尿量恢复正常,最短恢复时间18d,最长时间39d.2例好转,血钠和尿量到出院时仍未达正常水平.结论 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可能与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或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有关.重度缺钠较顽固.治疗时应鉴别是高容量型(SIADH)或容量不足(CSWS).高容量型限水治疗,严重缺钠应静脉补钠;容量不足以容量替代和保持正盐平衡为主.  相似文献   
16.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1974年~1991年对2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髋人工关节置换,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150例,全髋关节置换114例。术后因假体松动、下沉、脱位,髋臼磨损等原因,引起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而行翻修术15例,翻修率为5.7%,翻修时间为术后5年~16年,平均7.4年。翻修手术为人工股骨头再置换术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翻修术后随访2年~6年,平均4.7年。按Jacobs法评价,优11例,占73%;良3例,占20%;可1例,占7%。翻修原因主要与假体松动、下沉,髋臼磨损,髋臼软骨切取不彻底,臼窝太浅,植入假体时存有血迹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瘤存在手术时间长、透视剂量大、骨水泥易渗漏等相关问题。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可优化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优势所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3例无神经损伤症状多节段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组(n=22)和传统透视组(n=21)。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椎数量、原发肿瘤来源、术前目测类比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收集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剂量、椎弓根突破率、穿刺内倾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对比2组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椎体中线高度、Cobb角度。结果与结论:①机器人辅助组和传统透视组治疗的病椎数量分别为79个和70个;②机器人辅助组平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明显少于传统透视组,透视剂量低于传统透视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机器人辅助组椎弓根突破率为6%,传统透视组为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040,P=0.014);④机器人辅助组穿刺内倾角大于传统透视组(P<0.001);⑤机器人辅助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传统透视组(8%,23%,χ^2=6.869,P=0.009);⑥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2组间目测类比评分、椎体中线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⑦提示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瘤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降低透视剂量,穿刺准确率高,骨水泥渗漏风险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脊椎碎块切除、全脊椎大块切除和全脊椎整块切除3种方法治疗腰椎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0例腰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5-65岁,平均(49.50±9.97)岁;均为单节段孤立转移。肿瘤部位:L14例,L25例,L34例,L44例,L53例。Tomita分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6例,Ⅴ型4例。Tokuhashi评分12.50±1.97,所有患者有腰背部或下肢疼痛症状,疼痛视觉评分(VAS)为8.13±0.85。分别采用全脊椎碎块切除(A组7例)、全脊椎大块切除(B组7例)和全脊椎整块切除(C组6例)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等评价手术的创伤性;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的VAS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手术前后正侧位X线片评价手术实施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后肿瘤的复发和死亡情况评价手术的后期效果。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6.50±7.8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A组分别为(6.14±0.68)h,(3 457.14±399.40)ml,(2 771.43±423.14)ml;B组分别为(4.93±0.61)h,(1 942.86±378.51)ml,(1 500.00±336.65)ml;C组分别为(4.17±0.67)h,(1341.67±361.13)ml,(916.67±321.66)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块切除术优于大块切除术,大块切除术优于碎块切除术。3种手术方式术后1周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正侧位X线片发现3种手术方式的实施效果都比较好。末次随访时A组复发4例(乳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甲状腺癌1例),死亡3例(肺癌2例,甲状腺癌1例);B组复发2例(乳腺癌与前列腺癌各1例),死亡3例(肺癌、乳腺癌和肾癌各1例);C组未见复发病例,死亡2例为肺癌。3种手术方式在肿瘤的复发和死亡情况方面比较?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脊柱骨折减压与重建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六一  刘仲前  王跃  张斌 《四川医学》2003,24(2):161-162
目的 正确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获最佳脊髓神经根恢复并减少晚期并发症。方法 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56例,其中新鲜骨折53例,陈旧骨折3例,按骨折类型结合脊髓神经根致压物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其中前路手术30例,后路手术24例,前后路手术2例。手术行减压,足够骨量植骨,现代脊柱前后路器械内固定,达到减压彻底,恢复节段解剖结构和植骨融合目的。结果 56例均得到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无1例术后瘫痪加重,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获I级以上恢复者达91%。结论 采用不同入路术式彻底解除椎管压迫并恢复节段解剖结构才能创造脊髓神经根恢复的最佳条件。当代的脊柱前后路内固定系统为重建脊柱序列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9~42岁,平均29岁。受伤原因: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9例,直接击伤5例。临床主要表现:颈痛,上颈后压痛,头颈活动受限,无四肢肌力障碍。并发损伤主要有:头面部血肿、裂伤14例,脑震荡12例,枕后麻痛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