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背景:基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因素的研究发现,其发生、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易感性基因响应肠道微生物内环境及其他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既可引发对机体固有免疫、特异免疫的保护和耐受,又可引起慢性炎症。目的:分析近10年溃疡性结肠炎与表观遗传修饰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中的发生、发展相关性。方法:以下列检索词:溃疡性结肠炎,表观遗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ulcerative colitis,epigenetic,DNA methylation,Histone modification,miRNA,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PubMed数据库及万方医学网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纳入的28条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主要是易感基因与内、外环境因素相关,受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所介导的沉默。基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影响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可作用在机体先天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隔药灸结合针刺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TNFα-、TNFR1、TNFR2含量以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克罗恩病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轻、中度克罗恩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隔药灸结合针刺治疗,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6个疗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美沙拉嗪口服,连续服用12周。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TNFα-、TNFR1、TNFR2含量及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63.3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肠黏膜TNFα-、TNFR1、TNFR2含量和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肠黏膜TNFα-、TNFR1含量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结合针刺可能是通过降低克罗恩病肠黏膜异常增高的TNFα-、TNFR1、TN-FR2,从而抑制肠上皮细胞的异常凋亡,达到保护肠上皮屏障损伤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之目的。  相似文献   
43.
44.
有关幽门螺杆菌(HP)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研究较多,对其在慢性肝病时的感染情况报告尚少,现将我院慢性肝病HP感染情况及中医辨证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全部病例均是1995~1998年4月在我院因肝病住院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不限。肝病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5.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是生物在其发育、老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净化自身多余或受损细胞器的共同机制。自噬能够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从不同的水平维持机体对自身组织的免疫耐受,对机体起保护作用。目前,自噬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自噬在肠道免疫和肠黏膜屏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文章对近年来自噬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作一综述,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并试图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自噬的作用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痛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嘌呤受体亚型P2X2表达的调节。方法应用直结肠球囊扩张刺激法制备慢性内脏高敏感IB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组采用电针"天枢""上巨虚"穴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腹部撤回反射评分(AWR),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肠结肠肌间神经丛P2X2表达变化。结果模型大鼠AWR评分升高,电针治疗后降低;模型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中P2X2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异常增加,电针组显著降低。结论电针(天枢、上巨虚)能抑制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P2X2受体异常表达,改善IBS大鼠的内脏痛觉敏感状态。  相似文献   
47.
吴璐  廖欣 《现代健康人》2004,7(1):22-24
在“菲锋恋”成为“姐弟恋”的代名词后,女大男小的恋爱方式被人们关注并放大开来。报纸上此起彼伏地絮叨着明星们的“姐弟恋”,关之琳、莫蔚、郑裕玲、辛晓琪、李嘉欣……越发层出不穷。演艺圈里似乎真情难遇,但名人们的恋情就是前卫和时尚的代表,所以“姐弟恋”在民间也更加俯首可拾起来,尤其在年轻人中间更是比比皆是——[编按]  相似文献   
48.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给予制川乌凝胶和制川乌-白芍凝胶,生理盐水为灌流液,灌流速度2μL·min-1,每30 min收集1次,共收集8 h。采用HPLC-MS/MS测定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并绘制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其参数进行SPSS分析,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川乌白芍配伍后,3种单酯型生物碱达峰时间Tmax缩短,同时,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Cmax和AUC均增加;而配伍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AUC均降低,且次乌头碱的Tmax延长,Cmax降低。结果表明制川乌白芍配伍促进了单酯型生物碱的经皮渗透,抑制了部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吸收,该研究从经皮转运的角度阐明了制川乌-白芍伍用"增效减毒"的配伍机制,同时也为其他药对配伍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张氏益胃汤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中晚期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OFL方案化疗,治疗组在OFL方案基础上加用张氏益胃汤联合治疗。结果实体瘤近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56.67%,受益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36.67%,受益率70.00%,两组比较,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受益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T细胞亚群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张氏益胃汤联合OFL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控制肿瘤,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0.

Objective

To categorize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and mechanism studies of the past 30 years on the treatment of 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 with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 and acupuncture plus medication, etc., an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udies related to the treatment of HT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ies published before June 2015 were retrieved from MEDLINE, Excerpta Medica Database (EMBAS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Wanfang Academic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Wanfang) and Chongqing VIP Database (CQVIP).

Results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 and acupuncture plus medication can produce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reating HT.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HT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ies is rather limited in the amount and content. In the future, 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fortified, specific moxibustion research needs deepening, 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