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就苦参对不寐、心悸、喘咳的临床新用分别作了简要论述,肯定了苦参的相关疗效。因苦参药源丰富、价格低廉,故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2.
注射用高三尖杉酯碱无菌粉针处方及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注射用高三尖杉酯碱合理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用冷冻干燥法将高三尖杉酯碱制备为粉针剂,试验筛选了冻干前药液的浓度、适宜的助溶剂和支架材料,并对高三尖杉酯碱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最佳处方为每100支以1.7g甘露醇与1g乳糖为支架剂,加入0.1g酒石酸制得的粉针剂稳定性良好。结论:经冷冻干燥法制备的高三尖杉酯碱无菌粉针剂成型性、水溶性好,较注射液稳定。  相似文献   
93.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和红花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临床广泛应用于全身脏器供血不足的治疗。作为临床急症用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药注射剂存在潜在的临床风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通过文献研究,对丹红注射液的基础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结合现代药剂学研究成果,提出对丹红制剂进行二次开发的思路(鼻腔递药)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94.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川芎-丹参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CCV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收集到川芎和丹参的成分,并与Gene Cards、OMIM、NCBI Gene数据库搜索CCVD的靶点取交集,用STRING数据库分析关键靶点间蛋白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3.7.1软件进行可视化,用DAVID数据库对相关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对潜在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通过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相对抑制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对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出川芎-丹参药对有效成分49个和中药-疾病靶标78个,核心靶点涉及肿瘤蛋白P53(TP53)、原癌基因蛋白C-jun(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375个GO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90条与CCVD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川芎-丹参药对核心成分与CCVD关键靶点亲和力良好。体外验证实验表明川芎、丹参能有效提高HCM细胞的存活率,减少H/R损伤后LDH释放,并抑制HCM细胞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结论:该研究预测了川芎-丹参药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其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目的优化止鼾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出膏率和橙皮苷含量作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中的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因素。结果优化的提取工艺为煎煮次数为3次,煎煮时间为每次1.5h,加水量为药材的10倍。结论该实验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延胡索粉体的吸湿性,探讨不同辅料对延胡索粉体吸湿性的影响。方法:在25℃,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测定三种规格延胡索粉体的吸湿百分率,并根据25℃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吸湿平衡曲线测定相应粉体的临界相对湿度;以吸湿性较强的延胡索粉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甘露醇、乳糖、β-环糊精、微晶纤维素、二水合硫酸钙等辅料对其吸湿性的影响。结果:延胡索细粉和超微粉体的吸湿性明显大于普通粉体,但细粉和超微粉体的吸湿性没有明显差异。甘露醇等四种辅料可降低延胡索超微粉体的吸湿性,提高其临界相对湿度;β-环糊精增加了延胡索粉体的吸湿性,对临界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适宜的辅料可有效降低延胡索粉体的吸湿性。  相似文献   
97.
日的优选乳乐颗粒制备工艺中白芍、延胡索乙醇提取的工艺参数。方法以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溶媒用量、乙醇浓度为影响因素,选取L9(3^4)设计正交试验,以芍药苷含量和出膏率为考察指标,进行试验优选工艺参数,并进行芍药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结幕以色谱柱AgilentC18(2)、乙腈-0.1%磷酸溶液(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柱温30℃、流速1mL/Mmin为色谱条件。在此条件下,样品得到良好分离,缺白芍空白样品在芍药苷峰处无吸收。芍药苷在0.23~1.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正交试验中以出膏率考察指标的提取条件为A3B3C2D1,而芍药苷含量为A3B3C2D1。方差分析A因素显著影响出膏率,A、B、C均显著影响芍药苷含量。结合大生产实际选定提取工艺参数为:加7倍量50%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2h。结论乳乐颗粒制备工艺中白芍、延胡索乙醇提取工艺参数为:加7倍量50%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2h,验证和中试试验表明该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98.
目的:测定黄芩不同提取物的溶出度并评价其抗氧化性能。方法:根据前处理工艺收集含不同伴生物质的黄芩提取物(黄芩苷质量分数分别为19.75%,62.83%,84.55%,98.0%),采用HPLC测定各提取物中黄芩苷的溶出度,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 nm。利用DPPH模型测定不同黄芩提取物抗氧化的能力,检测波长516 nm。结果:不同伴生物质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越高,溶出度降低;4种提取物的3 h累积溶出率分别为38.24%,25.91%,23.49%,22.98%。抗氧化能力随着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黄芩苷质量分数85%时,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质与量的伴生物质对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的溶出度和抗氧化性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
本文对1089人的28198颗康健恒牙阻抗值的研究发现:健康恒牙阻抗在537~1000kΩ之间,平均840kΩ左右;除不足10岁和60岁以上年龄组,其它各年龄组间阻抗值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不同种类牙齿间的阻抗值相差也不显著。综合分析测量结果,应将560kΩ作为判断国人恒牙健康与否的标准。为应用阻抗测量技术诊断牙齿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仙鹿壮骨方对骨质疏松大鼠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补肾中药仙鹿壮骨方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Ⅰ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地塞米松制造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仙鹿壮骨方药,并与西药补钙剂对照观察。测定大鼠骨密度,以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骨密度明显下降,治疗各组骨密度均有提高。模型组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显著下降,治疗各组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明显上升,上升幅度以中药大剂量组最高,西药组次之,中药小剂量较差。结论:补肾中药仙鹿壮骨方能促进地塞米松型骨质疏松症大鼠Ⅰ型胶原的合成,其防治骨质疏松症可能是通过促进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提高骨密度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