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01.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护肝拔毒软膏CCl4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将大鼠分层分组 ,除空白组外 ,其余大鼠皮下注射 10 %CCl4溶液 5ml/kg ,每周 2次 ,连续 3个月 ,造成慢性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 ,并随机分为二组 ,治疗组在大鼠肝腹区涂敷护肝拔毒软膏 ,模型组不用任何药物 ;(2 )将正常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除正常对照组外 ,模型组与治疗组于第 1、5、9日分别用地塞米松磷酸钠 5mg/kg肌肉注射造成大鼠免疫功能低下 ,治疗组在大鼠肝腹区涂敷护肝拔毒软膏 ,模型组涂敷赋形剂 ,正常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结果 :护肝拔毒软膏能明显降低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引起的ALT、AST、ALP升高 ,与模型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及P<0 .0 5 ) ;病理观察表明 ,慢性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组主要为肝脂肪变性、慢性炎症、肝细胞坏死和肝纤维化 ;治疗组则基本恢复正常 ;治疗组能减轻地塞米松对大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抑制 ,增强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提高T淋巴细胞阳性率。结论 :护肝拔毒软膏有护肝降酶、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肝纤维化及一定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中医外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于1995年6月12日~16日在安徽黄山市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9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600多篇。现简介如下。1 理论与实验研究1.1 提出第三给药途径的概念和理论 陈百先等通过对兔经络给药实验和人体经络给药的观察,提出第三给药途径,即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通过经络的运行(载体和通道作用)使相关的脏腑(或脏器)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壳寡糖对体内外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壳寡糖对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RT-PCR方法检测Bcl-2mRNA的表达。体内实验观察壳寡糖对肝癌H22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壳寡糖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壳寡糖4mg/ml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3.82%,壳寡糖2mg/ml的凋亡率为15.2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壳寡糖能下调肝癌细胞中Bcl-2mRNA的表达。体内实验显示,壳寡糖能抑制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高剂量组300mg/(kg·d)的抑瘤率为33.13%,并可明显下调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 壳寡糖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促凋亡的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系统评价参一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和手工方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检索参一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3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的评价,由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software 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4项研究,纳入病例9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一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包括食管)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缓解率显著增高 (RR=1.47,95%CI 1.24-1.76,P<0.00001),显著改善患者KPS评分(RR=2.17,95%CI 1.51-3.10,P<0.0001),显著降低血清VEGF水平[SMD=0.49,95%CI (-0.71)-(-0.26),P<0.0001],且能够改善化疗的毒副反应。结论:参一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比单纯化疗有效,不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且样本量小,这一证据需要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GEMOX组)或希罗达(GX组)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胆系肿瘤(BT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胆系肿瘤Ⅳ期的61例患者。其中,GEMOX方案为一线治疗的31例,GX方案为一线治疗的30例。GEMOX组: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d1、8,奥沙利铂 100 mg/m2静脉滴注d2。GX组: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d1、8;希罗达片1 250 mg/ m2 ,口服 2次/日 d1~14。两方案均21天为一周期。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的患者进行疗效、不良反应评价,并分析生存情况。结果GEMOX组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15例,有效率(RR)为25.8%,疾病控制率(DCR)74.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6.5月,中位总生存期(mOS)12月;GX方案组CR 1例、PR 5例、SD 16例,RR 20.0%,DCR 73.3%,mTTP为 6月,mOS 为10月。两组的RR、DCR、mTTP、m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6.5% vs. 6.7%,Ⅲ度血小板减少分别为6.5% vs. 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神经炎以GEMOX组显著,手足综合征仅见于GX组。结论GEMOX和GX方案均可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BTCs的推荐方案,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耐受性好,具体实施应根据患者个体耐受情况及药物毒性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不同手段治疗国人喉癌患者的客观疗效、生存获益、保全喉器官功能的重要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5月解放军八一医院收治的92例喉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放化疗组、手术组和手术联合放化疗组,分析并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治疗情况、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结果 92例患者中,放化疗组39例,手术组20例,手术联合放化疗组33例。放化疗组中12例Ⅳ期喉癌患者分别接受过PF方案、NP/NF方案、紫杉醇为主方案化疗和中成药复方红豆杉胶囊口服,同时联合喉部放疗或西妥昔单抗治疗,获CR 1例,PR 3例,SD 6例,PD 2例,客观有效率(RR)为33.3%(4/12),疾病控制率(DCR)为83.3%(10/12);生活质量(QOL)改善7例,稳定4例,1例恶化,改善稳定率达91.6%;主要毒副反应与放化疗有关,3级恶心呕吐1例,3级白细胞减少3例,3级血小板减少1例,均未出现4级毒副反应。92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60个月,放化疗组、手术组和手术联合放化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72、90和5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手术患者均出现明显的发音功能障碍,甚至发音功能的丧失,需永久气管切开,生活质量降低。结论 放化疗或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喉癌的疗效较好,毒性可以耐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手术治疗,或缩小手术范围,减低发音功能器官毁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国人复发/转移的胃肠间质瘤(GISTs)患者一线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12年3月接受伊马替尼400mg/d一线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按RECIST 1.0版进行疗效评价,根据NCI CTC 3.0版标准进行毒副反应评价。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层分析影响国人肿瘤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时间(OS)的相关因素。结果 接受一线治疗的复发/转移GISTs 患者共105例,中位随访时间126个月(范围:44~348个月),至随访截止日期死亡36例。获CR 8例(7.6%),PR 62例(59.0%),SD 14例(13.3%),PD 21例(20.0%);有效率为66.6%,疾病控制率为79.9%。全组患者的中位TTP为61.5个月,中位OS为600个月(95%CI:52.1~67.8个月)。接受辅助治疗与未接受辅助治疗、接受二线治疗与未接受二线治疗的患者比较,中位TTP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停药3~12个月组与停药3个月内组、未停药组的中位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停药3个月内组与未停药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3~12个月组与停药3个月内组、未停药组的中位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停药3个月内组与未停药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毒副反应为乏力、皮肤黏膜水肿、白细胞减少、腹泻等,多为1~2级,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对于复发/转移的GISTs患者,一线应用伊马替尼400mg/d治疗安全有效。结合中国患者的依从性和经济等因素,是否接受辅助治疗以及是否接受二线治疗对TTP和OS的影响可能不大,而中断治疗超过3个月可能会导致疾病进展,并最终转化为OS的劣势。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科诊治的NSCLC脑转移患者共40例,均接受吉非替尼(250mg/天)治疗,评价疗效和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颅内病灶获CR 3例,PR 10例,SD 26例,PD 1例;颅外病灶获CR 1例,PR 11例,SD 26例,PD 2例;总体疗效无CR 病例,获PR 14例,SD 23例,PD 3例。患者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245 天,中位生存时间(OS)为590天;TTP与异时脑转移(P=0.000)、单发脑转移(P=0.015)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治疗时机、颅脑放疗、吸烟状况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OS与各亚组均无关。呼吸系统症状改善率为67.7%(12/18),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率为85.7%(12/14)。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25/40)和腹泻(9/40),多为1~2级。结论 吉非替尼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09.
1病案摘要患者男性,44岁。既往有吸烟史20年。2011年2月无诱因下突发左上肢无力,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占位",遂去南京市脑科医院就诊,头颅MRI检查示:右顶叶占位,水肿明显。2011年2月6日于我院行胸部CT检查示左下肺背段类圆形低密度影,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检查示肺鳞癌,ECT骨扫描示第6胸椎异常浓聚灶(骨转移),诊断为Ⅳ期肺鳞癌  相似文献   
110.
西妥昔单抗是特异性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克隆抗体,临床研究表明该药无论是单药还是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均可提高晚期结直肠癌K-Ras野生型患者的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收治1例西妥昔单抗引起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