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21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篇
  2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采用连续培养方法,以粘蛋白作为化学限定培养基中的限定性因子,观察血型链球菌(以下简称血链菌)和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Ingbritt(c)的生长状态。结果显示变链菌不能生长于以粘蛋白作为唯一营养源的培养基中,而血链菌可以生长;两菌混合培养时的生长量均有所提高,表明两菌有协同降解粘蛋白作用。  相似文献   
92.
免疫抑制鼠根尖周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免疫抑制对根尖周炎致病作用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分成两组 ,实验组每周 1次环磷酰胺 (70mg/kg)腹腔注射 ,并作尾静脉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明显下降时 ,行下颌磨牙开髓术 ,术后 1、2、3、4周取材 ,摄X线牙片 ,测X线片所示根尖周稀疏区面积 ;制作组织切片 ,HE染色。结果 :用药前外周血白细胞密度为 (1132 0± 3882 )× 10 6/L ,用药后 (12 70± 4 4 9)× 10 6/L ,下降非常显著。术后 1、2、3、4周根尖阴影面积与对照组呈相似的动态过程。组织学观察 :两组呈相似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过程。结论 :免疫抑制剂致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对鼠根尖周炎病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3.
口腔粘性放线菌菌毛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表面菌毛对细菌粘附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类型的菌毛具有不同的功能。本实验采用负染法,正染法、简易正染法观察了透射电镜下粘放菌T11V及其突变菌珠的菌毛,发现简易正染法操作方便,简易少时,较理想的观察毛形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血链菌生物膜形成初期的死菌、活菌粘附情况,并对其粘附能力进行比较.方法血链菌混悬于人工唾液,其中活菌百分比为70%,在模仿体内环境的人工口腔内,血链菌悬液以 0.8 ml/min均速滴至唾液覆盖的玻片以形成生物膜,应用荧光染色技术观察血链菌生物膜形成中死/活细菌的初期粘附,计算活菌百分比;并通过疏水实验、红细胞凝集实验对死/活菌的粘附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血链菌生物膜形成的30min,60min,120min,240min,其中活菌百分比分别为30%,50%,60%,70%;在同一时间血链菌悬液的活菌百分比几乎是恒定的,两者相比:在30min,60min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在120min,240min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疏水实验、红细胞凝集实验中,死菌的疏水性能、红血球凝集能力均强于活菌.结论血链菌生物膜形成的初期,死菌可能比活菌更易粘附于固体表面.  相似文献   
95.
生物芯片技术是刚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由于优点众多,已迅速应用到各个领域。本文对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介绍,希望能对口腔细菌学研究起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以33名18~33岁青年人(无龋组、冠龋组)和52名47~74岁中、老年人(无龋组、冠龋组、根龋组)为检测对象,对唾液内主要致龋菌(变链菌、放线菌、乳杆菌)及免疫活性物质(SIgA、IgG、IgA、IgM、C3和C4)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龋患者唾液内变链菌(MS、20%蔗糖)计数显著高于无龋者,而放线菌(CFAT)、乳杆菌(Rogosa)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龋患者唾液SIgA高于无龋者,且在青年人中存在显著差异。中老年龋患者IgG和IgM显著增高,可能与代偿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97.
粘性放线菌5519Ⅰ型菌毛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粘性放线菌5519Ⅰ型菌毛进行分离和部分特性研究。方法:采用超声粉碎方法从粘放菌5519细胞壁上分离Ⅰ型菌毛,然后经160000×g24h高速离心,硫酸铵沉淀和葡聚糖凝胶G100过柱后取得纯化菌毛,并经电镜和SDS-PAGE电泳检查。结果:粘放菌5519Ⅰ型菌毛大部分分子量为53573.4u,少量为37699.8u。经电镜检查证实为Ⅰ型菌毛。结论:通过超声,结合高速离心,沉淀和葡聚糖凝胶G100过程可得到纯化的粘放菌5519Ⅰ型菌毛  相似文献   
98.
99.
IL-1α、IL-1β和TNF-α mRNA 在实验性鼠根尖周炎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IL-1α、IL-1β和TNF-αmRNA在鼠根尖周炎组织中的表达,了解上述细胞因子与根尖周炎的关系。方法 16只SD大鼠第一、二磨牙开髓,分别于术后3d、7d、14d、28d取磨牙根尖周组织,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IL-1α、IL-1β和TNF-αmRNA的表达,用看家基因β-Actin作内参照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7d鼠根尖周组织中即有IL-1α、TNF-α、IL-1βmRNA的表达,14d达高峰,28d有所下降,但IL-1α和TNF-α的表达量大于IL-1β表达量,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 IL-1α和TNF-α可能是导致鼠根尖周炎的主要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00.
人工合成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多肽体外抗粘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一种人工合成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多肽体外抗粘附作用。方法:H3标记细菌羟磷灰石法观察多肽体外抗粘附作用。结果:对于S.mutans Ingbritt和S.sobrinus 6715,1pmol-1μmol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多肽浓度增加而增加。多肽浓度在1μmol有较强抑制作用。结论:人工合成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多肽具有体外抗粘附,降低变形链球菌的粘附于羟磷灰石的作用,并且该多肽无直接抑菌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防龋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