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幼儿睾丸再植一例王朝生何敢想曹子东刘俐伶患儿1岁半,1990年3月18日因右侧隐睾并可复性斜疝手术不慎将精索连同疝囊在外环处一并切断,发现后当即用肝素生理盐水灌洗精索内动、静脉,直至回流清亮后作冷藏处理。由于近端精索动、静脉损伤严重无法利用,遂解剖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仅给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配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4周后停止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并分别于停止治疗后2、4、6周评价远期疗效.结果:停止治疗后的近期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71.05%,明显优于对照组48.78% (P <0.05),差异有显著性;停止治疗后2、4、6周时的同期有效率比较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单纯口服抗组胺药疗效明显,且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例1,女,17岁,学生,因头痛发热2 d,伴全身淡红斑疹1d,于2007年4月6日来本科.2 d前不明原因头痛发热,全身不适按"上感"予以"阿莫西林、抗病毒口服液及消炎痛栓",2 d后全身起淡红斑疹,在附近医院按"药疹"予抗组胺药,但无好转,来本院就诊.追问病史,发病时有过短暂流涕、畏光及结膜充血.皮疹自颈部躯干四肢蔓延发展.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幼时接种过疫苗(具体不清).查体:体温37.8℃,急性面容,口腔未见Koplik斑,面部小片充血性红斑,躯干弥漫性潮红、充血红斑.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57×109 g/L,中性43.2%,淋巴45.6%,尿常规正常.麻疹IgM抗体阳性.诊断:麻疹.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9岁。胸背、肩胛及腘窝聚合性凹陷瘢痕15年,臀部、大腿根部及阴囊反复发作结节、囊肿、脓肿、窦道及瘢痕3年,加重2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毛囊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采用异维A酸、红霉素族抗菌素、激素、雷公藤多甙和活血化瘀中药等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2006年3~11月,采用玉屏风胶囊(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例1]女,6岁.头顶部起丘疹、脓疱2个月,曾先后以毛囊炎、疖肿给予肌内注射青霉素、局部换药和外搽红霉素软膏等治疗,不见好转,脓疱反而增多、扩大,融合成较大脓肿,后来我院外科给予脓肿切开.内见多个蜂窝状隆起,仅有少许脓液沿隆起处溢出,遂转入皮肤科.查体:头顶部6 cm×6cm的圆形肿块,边界清、质软,有波动感,表面毛囊孔呈蜂窝状,挤压可排出少量脓液,皮损处毛发脱落或松动易拔c取病发镜检,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和孢子.诊断为脓癣.予伊曲康唑7 mg@kg-1@d-1,肌内注射青霉素,脓肿处用皮肤康洗液稀释后外洗,周围搽孚琪乳膏.1周后脓肿明显变小,1个月后痊愈.  相似文献   
17.
近年儿童性病的发生不断增多,现将2005年8月-2006年8月诊治的7例儿童性病报告如下. 7例儿童性病中,男2例,女5例;年龄1~10岁.非淋菌性尿道(阴道)炎(NGU)3例;其中男1例,表现为尿频尿痛,尿道口红肿伴淡黄分泌物附着;女2例,年龄1~8岁,表现为尿急尿痛,外阴红痒,伴白色或黄白分泌物覆盖;分泌物涂片油镜下多形核白细胞均>10个,淋球菌培养阴性.  相似文献   
18.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一例误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例】女,23岁。因发热自行服用安乃近、牛黄解毒片、伤风感冒胶囊及螺旋霉素等2天,无好转,到当地诊所予肌内注射柴胡和林可霉素各1支,半天后出现面、颈部肿胀伴憋闷不适,次日面部及前胸部出现红斑伴瘙痒,到县卫生院按过敏性皮炎予抗过敏及抗感染等治疗(具体不详),皮疹未控制,红斑逐渐转为暗红或紫红色并出现淤斑样皮疹和水疱,遂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一直高热不退。门诊查血白细胞2.72×109/L,血红蛋白126 g/L,血小板84×1012/L,以血小板减少症收住血液内科。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治疗,皮疹无好转反逐渐加重。查骨髓象未见明显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的差异,为EMS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改良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EMS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3.33%、86.67%。两种间质细胞在生长速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间质细胞(ESC)比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SC)增殖旺盛,增殖48 h、72 h时ESC的细胞相对增殖率明显高于N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48h0.001;P72h0.001)。24 h、48 h、96 h的NSC凋亡率明显高于E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72 h时,NSC、ESC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成功率。体外细胞模型中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特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特点是一致的,可以成为疾病细胞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0.
女性假性湿疣 (PCV)是发生在女阴部特别是小阴唇内侧和阴道前庭类似尖锐湿疣样丘疹的一种疾病。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尖锐湿疣 (CA)。我们对自 1999- 0 4~ 2 0 0 0 - 12本院门诊诊治的曾被误诊为 CA的 PCV患者 6 5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系本院皮肤科或由妇产科转入皮肤科的门诊患者 ,年龄 18~ 4 5岁 ,平均 2 8.4岁 ,已婚 4 1例 ,未婚 2 4例。曾在它处诊断为 CA来本院要求进一步检查治疗的 2 3例 ,已按 CA治疗要求继续治疗的 2 9例 ,其中婚前体检发现 CA的占 2 0例 ,患者自己发现阴道赘生物怀疑 CA主动就医的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