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针灸刀治疗冈下肌综合征(附276例报告)任志远,贺同生,续立清,王立新颈肩臂痛并有肩关节功能受限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病因颇多,往往被误诊为颈椎病或肩周炎,得不到早期治疗。我们在古代“九针”的基础上,研制了针灸刀疗法,治疗冈下肌综合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2.
头孢匹罗的药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匹罗的体外抗菌活性已于1998年4期刊出,这里介绍它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3.
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4.
1 病例简介患者 ,女性 ,43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晕四年 ,近三年出现恶心呕吐 ,每周数次 ,近一年出现四肢乏力 ,记忆力下降 ,近半年出现嗅觉异常 ,视物模糊 ,近一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 ,二便失禁。入院时查体 :神志清晰 ,BP 18 0 /11 3kPa ,P 70次/min ,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阳性所见 :视乳头水肿 ,嗅觉消失 ,四肢肌力Ⅳ强 ,双下肢肌张力增高 ,病理反射阳性。头颅CT :前颅窝底可见 7 5× 7 0× 6 5cm高密度阴影 ,边界清 ,增强CT有增强效应。第Ⅲ脑室闭塞 ,双侧脑室扩张。诊断 :前颅窝底巨大脑膜瘤。于入院第三天行肿…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索脾切断流术后行抗凝治疗预防门脉系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脾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c组:仅行祛聚治疗。比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3.39%)明显低于B组(25.93%,P〈0.05)和C组(35.71%,P〈0.05)。B组和C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67,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术后尽早(术后第2天)行抗凝治疗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效果佳,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66.
针灸刀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医四十余年 ,在古代中医“九针”的基础上 ,挖掘祖国医学遗产 ,根据经络学说 ,创立“针灸刀疗法” ,发明的针灸刀具获国家专利。应用针灸刀进行“穴位手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3万余例 ,颈椎病治愈率 86% ,椎间盘突出治愈率 83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愈率 79% ,跟痛症治愈率 97% ,狭窄性腱鞘炎治愈率98% ,总治愈率 95 % ,深受患者好评。发表论文 3 0余篇 ,荣获军内科技成果进步奖。曾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湖北省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药研究院、中华中西结合骨伤科学会、秦皇岛医学会、全军针灸学会等单位合作向国内外推广 ,举办全国性…  相似文献   
67.
桡骨茎突狭窄胜腱鞘炎又称“桡骨茎突伸肌腱包裹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如局部封闭、理疗、针刺等,但治疗效果不理想,得不到彻底治愈,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笔者用针灸刀松解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8.
1 颈肌筋膜炎 颈部的浅筋膜肥厚且坚韧,有较多的皮上支持带与皮肤相连。颈部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很薄弱,遮盖斜方肌和背阔肌浅面,向上与深筋膜深层互相移行。深层位于斜方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深面,上方与浅层移行,附着于上项线,向下移行于胸腰筋膜,内侧附着于项韧带及上6个胸椎棘突。与筋膜有关的皮神经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枕大神经是第二颈神经后支和皮支,穿过斜方肌腱及深筋膜,在上项线下侧至浅筋膜内分为数支,分布于颅后部皮肤,并有小支与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交通。  相似文献   
69.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的走行、长度、分支及其卡压的因素等。设外踝最突出点为A点,胫骨粗隆与腓骨头连线的中点为B点。同时,确定了该神经从腓骨长、短肌之间浅出处(C点)及穿出深筋膜处(E点)的体表位置。其中E点位于A点的近侧8.3cm±1.1cm,AB线前方0.8cm±0.2cm,C点位于A点的近侧15.4cm±1.5cm,AB线后方0.6cm±0.2cm。并按自身比例换算成相对值:AE/AB为0.26±0.03;AC/AB为0.49±0.04。本文为临床探讨腓浅神经卡压症的病因提供解剖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0.
针刀治疗下腰痛38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5月~1999年3月,我们应用针刀治疗下腰痛386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239例,女147例,年龄19~76岁,平均39岁。病程:<6个月104例,0.5~1年117例,>1年165例。病程:急、慢性腰扭伤127例,腰肌劳损98例,小关节功能紊乱55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106例。主要临床症状:急、慢性腰痛,起坐、翻身、行走困难,体位改变加重,疼痛区局限或广泛不清;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可有腰部肌肉痉挛,慢性期局部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硬结。所有病例均经门诊骨科确诊并除外结核、肿瘤。1.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部。先在后正中线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