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月22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花季女孩出于好奇偷看了家人买的色情光盘,被母亲无意中发现,她非常担心孩子看了这些东西会影响她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很想与孩子谈这件事情,可又不知从  相似文献   
2.
膜结合配体依赖的TRAIL抗肿瘤细胞旁观者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TRAIL基因抗肿瘤作用旁观者效应的发生机制。方法:腺病毒Ad/Lac-Z转染肿瘤细胞后作为标记的旁观者细胞,腺病毒Ad/g-TRAIL 转染肿瘤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在6孔Transwell培养板上同一孔内应用隔离或混合培养旁观者细胞和效应细胞的方法,通过检测旁观者细胞Lac-Z酶的活性,以明确TRAIL基因旁观者效应的发生机制。结果:检测了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株,包括大肠癌细胞株DLD1和Lovo、肺癌细胞株A549、肝癌细胞株HepG2、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卵巢癌细胞株DOV13。各株肿瘤细胞转染Ad/g-TRAIL后ELISA方法均未检测出培养液中出现可溶性TRAIL(s-TRAIL);隔离培养效应细胞与旁观者细胞,旁观者细胞的Lac-Z活性与PBS及腺病毒Ad/CMV-GFP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混合培养组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培养效应细胞与旁观者细胞(1∶1),发现高密度细胞生长组其旁观者效应明显大于低密度生长组(P<0.05 );FACS检测Sub G0/G1 发现DOV13细胞在高密度生长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生长组(P<0.05);荧光及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TRAIL转染细胞可诱导周围旁观者细胞发生凋亡而自己并不首先发生凋亡。结论:腺病毒介导的TRAIL基因的旁观者效应是通过TRIAL蛋白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膜上,通过细胞接触结合于邻近肿瘤细胞膜上的TRAIL受体而诱导旁观者肿瘤细胞的凋亡,而不是通过水解膜配体形成s-TRAIL而发生旁观者效应,这种作用是细胞接触依赖的。  相似文献   
3.
Brugada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夫  王达开 《海南医学》2006,17(10):136-138
西班牙学者Brugada.P和Brugada.J于1992年首先报告了8个病人[1],均出现有快速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意外事件,平时心电图QT间期正常,但是呈右束支阻滞及STV1-V3抬高,而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心肌活检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1996年日本Miyazaki[2]等首次将此独特的临床电生理病症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北方用火炕取暖较常见,故CO中毒后造成臀部热压伤较多见。臀部热压伤既有受压的因素,又有热力的因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损伤。同时CO中毒致组织缺氧,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我院从2003年1月到2007年11月收治CO中毒合并热压伤患者6例,采用逐渐清创后局部筋膜皮瓣修复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34%)高于对照组(81.3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救治成功率高,且可以快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全结肠肠病型肠道T细胞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女 ,2 7岁。因反复腹痛、腹泻伴发热半年入院。曾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全结肠黏膜充血、糜烂 ,肝曲、乙状结肠及直肠黏膜见散在溃疡 ,大小从 1.0~ 2 .0cm不等 ,考虑为溃疡性结肠炎 ,以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 ,病情恶化。体检 :面色潮红 ,皮肤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心肺(- )。腹膨隆 ,肝、脾肋下未及 ,全腹轻压痛 ,肌紧张不明显 ,移动性浊音阳性。入院后B超示 :脾略肿大 ,腹腔内大量腹水 ;腹水常规示 :红细胞 5 0 0个 / μl,白细胞12 0 0个 / μl,其中淋巴细胞 98%。血常规示白细胞 10× 10 9/L ,中性粒细胞0 .92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铅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AS)中GLAST和GLT-1蛋白表达及转运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出生1~3 d Wistar大鼠的仔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鉴定细胞纯度后,进行0(对照组)、50、100、200及400μmol/L乙酸铅染毒,染毒时间为72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采集图像;以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活力;以Western blot法检测GLAST和GLT-1蛋白的表达;以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谷氨酸转运体功能。结果 50和100μmol/L铅暴露组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200μmol/L铅暴露72 h后,少量细胞开始脱壁,细胞间隙增大;400μmol/L铅暴露组细胞变大,突起变短或消失,脱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铅暴露组的AS活力均降低(P0.05),100、200和400μmol/L铅暴露组的GLT-1蛋白含量下降(P0.05),但各浓度铅暴露组的GLAST蛋白含量无显著改变。100、200和400μmol/L铅暴露组的3H-Glu放射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暴露可明显抑制AS中GLT-1蛋白的表达,并导致AS的Glu转运体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8.
腹膜是结直肠癌转移的好发部位。出现腹膜转移的女性结直肠癌患者常伴有卵巢转移。通常认为出现腹膜转移和卵巢转移的女性结直肠癌进展迅速且预后极差,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虽然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化疗及靶向药物后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同时伴有腹膜转移和卵巢转移的女性结直肠癌患者却无法明显获益。许多研究证实肿瘤细胞减灭术(CRS) 联合腹腔内热灌注化疗(HIPEC)可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和卵巢转移患者的诊治现状和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典型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非典型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散发性大肠癌三种不同形式大肠癌的临床特征,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病历和电话访谈调查2001-01~2004-12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住院结直肠癌患者及调查员面谈的方式调查2004-07~2005-07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三医院确诊的住院结直肠癌患者.结果:①共调查诊断为HNPCC的患者64例(3.57%);非典型HNPCC 28例(1.56%);散发性大肠癌1697例(94.75%).②平均发病年龄为(56.9±12.1)岁.不同形式大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有差别(P=0.001).HNPCC的发病年龄最小.③不同形式大肠癌的肿瘤发生部位有差别(P=0.001),总体上以直肠癌为主,HNPCC和散发大肠癌右半结肠癌较多发.④病理学特点中,病理形态、组织学分类及分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而Dukes分期有显著性差异(P=0.044),HNPCC以C期为主,非典型和散发大肠癌以B期为主.结论:典型HNPCC发病年龄早,右半结肠高发.建议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长期监测和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致病机理。方法 测定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肝肾微粒体( L K M)1 的自身抗体阳性情况。在重组质粒表达的基础上,用亲和柱层析进一步纯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 L K M1 抗体。结果 在605 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 L T) 升高的成人患者组内,检出 L K M1 自身抗体阳性24 例,阳性率为397 % ,50 例 A L T升高的小儿患者中检出阳性6 例,占12 %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01) 。而50 名正常人及40 例丙型肝炎病毒( H C V) R N A 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中,无一发现 L K M1 自身抗体阳性。结论  L K M1 自身抗体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 A I H)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