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环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后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7-04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36例,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置入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30例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根据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提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无需复杂定位,置入固定有效牢靠,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操作。  相似文献   
3.
背景: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骨科设计的肱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多方面均优于现有国内外设计的带锁髓内钉,但顺行旋入式髓内钉与传统带锁髓内钉普遍存在肩袖损伤和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而逆行旋入式髓内钉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目的:根据初期设计的逆行旋入钉存在的问题,结合肱骨解剖特点和临床实践,进行改进与完善工作,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原逆行旋入钉髓内固定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利于进一步临床应用与推广。 方法:根据肱骨的解剖学特点,利用肱骨尸体标本进行相关生物力学测试。并应用改良后的逆行旋入钉治疗73例肱骨骨折患者,观察旋入钉与原型钉在抗轴向压缩、抗拉伸、抗扭转、抗弯曲方面的不同之处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和纳入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改进后旋入钉在抗轴向压缩、抗拉伸、抗扭转、抗弯曲4个方面均优于原型钉,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患者随访3~48个月,均愈合良好,置入后无感染、金属断裂、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提示,改进型逆行旋入钉生物力学测试更合理,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慢性下腰痛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兴  解京明 《医学综述》2006,12(18):1132-1134
下腰痛是骨科及康复门诊遇到的常见疾病之一。本文从下腰痛的发生机制及下腰痛患者的个性特征等方面对社会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关系进行阐述。指出一些下腰痛患者表现出“抑郁———疑病———癔病”的三联征个性特征,并建议对患者的心理和躯体因素予以同样重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经膈肌胸、腹膜外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胸腰段脊柱病变。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胸腰段病变的患者,均采用切除第11肋的经膈肌胸、腹膜外胸腹联合切口,直接暴露胸腰段椎体,施行各类脊柱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暴露时间为30~50 m in,病灶清除彻底,螺钉位置理想。术后发生气胸1例,乳糜液漏1例。62例平均随访23个月,无钢板断裂、植骨不融合、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手术切口对组织损伤小,手术视野好,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胸腰段脊椎病变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背景: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骨科设计的肱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多方面均优于现有国内外设计的带锁髓内钉,但顺行旋入式髓内钉与传统带锁髓内钉普遍存在肩袖损伤和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而逆行旋入式髓内钉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目的:根据初期设计的逆行旋入钉存在的问题,结合肱骨解剖特点和临床实践,进行改进与完善工作,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原逆行旋入钉髓内固定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利于进一步临床应用与推广。方法:根据肱骨的解剖学特点,利用肱骨尸体标本进行相关生物力学测试。并应用改良后的逆行旋入钉治疗73例肱骨骨折患者,观察旋入钉与原型钉在抗轴向压缩、抗拉伸、抗扭转、抗弯曲方面的不同之处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和纳入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改进后旋入钉在抗轴向压缩、抗拉伸、抗扭转、抗弯曲4个方面均优于原型钉,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随访3~48个月,均愈合良好,置入后无感染、金属断裂、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提示,改进型逆行旋入钉生物力学测试更合理,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和焦虑与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术后疗效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完成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评分、视觉疼痛自我评定(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分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评分。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7分为界)将患者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按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6分为界)将患者分为焦虑组与非焦虑组。术后3个月随访JOA及VAS评分。比较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焦虑组与非焦虑组的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焦虑组与非焦虑组的患者术后JOA评分分别为3.2±0.3、9.1±1.8、3.3±0.3、9.2±1.9,VAS评分分别为1.25±0.53、2.53±0.40、1.23±0.55、2.48±0.38,抑郁组及焦虑组疼痛缓解率差(P<0.01)。结论:术前以抑郁和焦虑为主的负性情绪将加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疼痛,而术前进行心理因素评分有助于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与退变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80例退变性下腰痛患者。所有患者一次性全部完成五项问卷,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划界分7分将所有患者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按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的划界分6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焦虑组与非焦虑组。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统计学分析,中间无一例脱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以抑郁和焦虑为主的心理因素以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社会因素与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r=-0.340,P<0.05),与性别、年龄、职业等社会因素无明显相关性。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与抑郁评分(r=0.815,P<0.01)及焦虑评分(r=0.694,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退变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痛量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退变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痛量与抑郁及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应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对下腰痛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人体骨折固定上,与锁定钢板相比效果如何,有待实验证实。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对两种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加载,了解各模型中骨与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特点,并对结果加以分析。 结果与结论:爬楼梯时接骨板锁定螺钉上的应力比步态时增48.6%,达到480 MPa,最大应力出现在中间锁定螺钉上。桥接系统中间联接棒上的最大应力比步态时大34.1%,最大值为373.9 MPa,出现在联接棒中间略远端附近;骨折区域上的应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小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提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较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更牢靠、利于骨折生长,是骨折内固定的一种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