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治疗儿童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对11例因机械外伤导致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儿,采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17岁,平均11.5岁;移植皮瓣面积最小3.0 cm×1.5 cm,最大5.5 cm×2.5 cm。将第一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吻合,皮瓣供区创面用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5 h,均吻合"一动两静",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及时手术探查,最终1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经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色泽正常,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价,本组11例对外观均"非常满意";7例对伤指功能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另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1例。皮瓣供区足趾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 在熟练掌握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重视儿童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受区美观,供区隐蔽,且手指及足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半腱肌肌瓣修复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1~76岁,平均46.5岁;病程3~26个月,平均8.6月;按褥疮程度分级:III级8例,IV级13例。全部病例在清创病灶清除后应用半腱肌肌瓣填塞修复创面。结果 21例肌瓣全部存活,无坏死。其中18例切口一期愈合,3例切口部分坏死愈合不良,经过换药后切口愈合。术后随访4个月~2年,其中2例由于护理不当长时间压迫致褥疮再发,经过换药后切口愈合。结论应用半腱肌肌瓣修复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具有成活率高、复发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植皮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骨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植皮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共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8.4岁,年龄范围为4~13岁;平均病程时间为10. 5 d,范围为2~21 d;创...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集和分析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信息,为探究慢性骨髓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明确MAPK信号通路在慢性骨髓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4例,病灶骨样本(Necrosis组)以及正常骨组织(Control组),使用Illumina HiSeq Xten高通量测序平台采集转录组信息,并采用FPKM方法计算基因在骨组织中的表达量。通过对比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转录本水平,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采用大鼠骨髓炎动物模型,选取细胞外信号调节酶MAP3K7(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3 kinase 7)、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做差异靶点的免疫组化学的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 548个差异基因,其中Necrosis组上调 2 701个,下调2 847个。筛选正常骨组织和病灶骨的差异基因中富集到MAPK信号通路的基因,并与破骨细胞分化(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取交集,共有基因为核因子κB激酶亚基β抑制剂IκBKβ(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kinase subunit beta)、MAP3K7、NFATC1、核因子κB亚基2(nuclear factor kappa B subunit 2,NFκB2)。在大鼠骨髓炎模型中,MAP3K7、NFATC1在骨髓以及损伤骨组织周围高表达。结论: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显示慢性骨髓炎的发病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IκBKβ、MAP3K7、NFATC1、NFκB2有可能成为新的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5.
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建伟  宋红浦  林炳远  卢笛  刘宏 《中国骨伤》2010,23(11):865-867
目的:探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18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男11例,女7例;年龄28~55岁,平均35岁;采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手术,手术时间在伤后2~5 d,平均3.5 d.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练。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脱位全部复位,无再脱位。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A级16例,B级2例。结论: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操作方便,是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钟甫华  郭峭峰  林炳远  陆建伟  张晓文 《浙江医学》2015,37(17):1443-1445,1452
目的 探讨创伤控制理论在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急诊收治的35例肢体损伤患者,以创伤控制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期治疗,早期急救控制出血、污染、临时固定,转ICU进一步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最后二期再行确定性手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结果35例患者中,保肢成功32例(91%),各骨折部位达到骨性愈合,创面闭合良好,肢体恢复满意;因骨与软组织缺损伴严重感染、骨髓炎伴窦道长期不愈合、骨鳞癌变等原因而行截肢术3例(9%)。结论采取创伤控制理论进行分期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保肢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股骨干骨髓炎合并有大段骨缺损病例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3~62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18个月;骨缺损长度4.5~15 cm,平均7.8 cm.全部病例应用外固定架骨转移技术治疗骨缺损,术后1周开始骨转移,每天1 mm,分4次进行.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2.5个月.16例中1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治疗,致治疗失败,后采取截肢术.余15例骨髓炎均得到控制,其中12例骨转移达到Ⅰ期骨愈合,3例骨转移远端不能Ⅰ期愈合予以自体髂骨植骨后达到骨愈合,骨愈合时间5~13个月,平均7.9个月.13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基本一致,2例患者有1.5~2.0 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6~16个月,平均9.3个月.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控制感染,消灭创面,均衡肢体长度.  相似文献   
8.
搬移技术(Ilizarov技术)有效解决了慢性骨髓炎伴结构性骨缺损这一临床难题,但该方法存在对合端不愈合、延长间隙矿化不良等严重骨性愈合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对搬移骨段力线的维持、截骨端组织的保护;术后合适的搬移速率和应力刺激,以及"手风琴技术"的应用,是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关键。目前对于外固定架的拆除时机仍有较大争议,一旦因过早拆除引起再发骨折仍需尽早积极手术治疗。此外,需减少术中钉道局部热损伤以及加强术后钉道护理,以预防钉道感染的发生。而全程合理的镇痛方案结合积极的功能锻炼,是避免邻近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慢性骨髓炎病程迁延反复,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是目前临床难题。通过在沿用传统疗法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总结,临床对骨髓炎治疗有了革新性的提高与改变:应用现代骨肿瘤手术的基本原则,对骨髓炎病灶根治性清创;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复合组织瓣转移或移植,为组织缺损的修复及无张力闭合创口提供保障;并结合植骨、局部抗生素应用及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共收治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外露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1~82岁,平均72.6岁;病程6~91 d,平均22.7 d;切口感染部位:内侧8例,外侧9例,双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