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生物力学参数的量效关系。方法: 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收治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27(25.50±1.10)岁;颈椎CT示齿状突右侧偏歪16例,左侧偏歪2例。采用穿戴式按摩手法测量手套测量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力学参数,量化疏筋时力的大小、频率及力学曲线图和整复时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及力学曲线图,比较患侧和对侧手法操作的差异性。结果: 疏筋手法实施中风池穴部位患侧最大作用力、频率为(19.82±2.02) N、(116.83±14.49)次/分,对侧分别为(13.87±2.19) N、(188.89±16.03)次/分;两侧最大作用力、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盆穴患侧最大作用力、频率为(14.44±3.27) N、(139.06±28.47)次/分,对侧为(9.41±1.38) N、(142.50±28.47)次/分;两侧最大作用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复手法实施中患侧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分别为(14.16±5.98) N、(11.56±6.63) N、(0.14±0.03) s,对侧分别为(8.94±3.39) N、(8.30±4.64) N、(0.18±0.04) s;两侧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筋整复手法针对患侧施以轻巧的疏筋力即可恢复颈椎间的力学平衡,加强寰枢关节紊乱的恢复趋势,在此基础上再施以轻巧的旋扳力便能够使得寰枢椎齿状突回位,体现了手法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疏筋手法治疗30例寰枢关节错缝患者,观察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的寰枢关节错缝患者30例,采用单纯疏筋手法进行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3周、6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主观症状,并于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3周测定颈椎CT片中的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齿突侧块间距、寰齿前间距以及屈伸功能位X线片中的寰枢关节活动度。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3周共9次手法治疗,首次治疗后3周和6周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颈痛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周与治疗前相比,颈椎CT片上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齿突侧块间距及屈伸功能位X线片中的寰枢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寰齿前间距与治疗前相比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柔骨正理论指导下运用单纯疏筋手法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且治疗过程中无颈椎扳动类操作,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量化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运动学参数,初步探究手法与疾病治疗的量效关系,规范操作要领,丰富手法内涵并推广应用。方法: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就诊的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为24~27岁,平均为(25.50±1.10)岁。选取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且手法操作娴熟的脊柱科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操作,通过运动捕捉系统量化疏筋整复手法的被动旋转角度、旋扳角度及运动学曲线。结果:旋扳整复操作时被动旋转角度为72.21°±5.06°,患侧和对侧的被动旋转角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的旋扳角度为7.34°±1.90°,对侧为5.61°±1.76°,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疏筋整复手法在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时应把握到达旋转稳定状态时的被动旋转角度和旋扳角度,同时注重对齿状突偏歪侧进行旋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