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发生二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对侧髋部再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378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5例,女203例;年龄60~90岁,平均(75.53±8.04)岁;股骨颈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9个月,32例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男13例,女19例;年龄72~95岁,平均(81.25±5.94)岁;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卧床时间、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对于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6.793,P=0.001),高龄(OR=4.170,P=0.002),合并内科疾病(OR=3.828,P=0.005),术后功能锻炼(OR=0.297,P=0.005)以及医疗依从性(OR=0.295,P=0.007)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术后功能锻炼和医疗依从性。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坚持功能锻炼,以预防髋部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早期整体治疗模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整体治疗模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是否接受早期整体治疗模式治疗分为两组,其中采用早期整体治疗模式治疗的34例患者为ETC模式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70~86岁,平均(74.88±4.38)岁;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13例,Ⅳ型11例,V型1例。采用传统创伤骨科治疗模式治疗的72例患者为传统模式组,男35例,女37例;年龄70~85岁,平均(74.46±3.63)岁;Evans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Ⅲ型25例,Ⅳ型25例,V型1例。所有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1年死亡例数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ETC模式组随访12~18个月,平均(13.29±1.51)个月;传统模式组随访12~16个月,平均(12.93±1.1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8,P=0.174);ETC模式组死亡2例,传统模式组死亡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9,P=0.318);ETC模式组住院期间3例出现并发症,传统模式组2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2,P=0.010);ETC模式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分别为(2.03±0.67)d、(15.41±2.87)d、(3.62±0.74)d,传统模式组分别为(4.17±1.59)d、(20.11±4.24)d、(5.35±1.2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C模式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2.32±4.56)与传统模式组(79.24±5.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3,P=0.006)。结论 :早期整体治疗模式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兴诊疗模式,可缩短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踝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并经皮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单纯内踝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关节镜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d。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AOFAS优良率情况。结果 19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术后19例内踝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为(90.8±4.3)分,AOFAS优1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9.5%。均无骨折延迟愈合、踝关节慢性疼痛及功能性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踝关节镜下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非对称截骨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非对称截骨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非对称截骨手术治疗的17例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岁(57-72岁),术前所有患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分析。术后至少随访1年。对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胸腰椎Cobb角及骨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0min(180~2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00ml(750±2200ml)。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从7.0±1.5下降至1.1±0.6。腰椎前凸从(1.9±9.6)°矫正至(35.2±6.7)°,胸椎后凸从(26.3±9.7)°增加至(32.5±11.2)°;腰椎侧凸Cobb角从(25.1±11.0)°减少至(7.9±3.6)°。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从(33.0±10.1)°恢复至(25.3±8.9)°,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从(13.9±9.7)。增至(27.2±11.0)°。矢状面平衡从(10.3±8.1)cm恢复至(3.1±4.2)cm。冠状面平衡从(3.5±2.1)cm恢复至(1.3±1.1)cm。结论:非对称截骨手术方式不但可以纠正脊柱侧凸畸形,而且能够重建腰椎前凸,可以安全有效地解决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5.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也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骨盆投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可反映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进展,骨盆投射角是其中唯一恒定的解剖学参数,它的增大可能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的变化并不是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致病因素,但可以预测其进展;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都与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前,有关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