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线粒体活性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条件培养基修复受损成骨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提取、培养HUMSCs及制作其条件培养基,建立成骨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组、晚期氧化蛋白(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s)刺激组、常规培养基组、条件培养基组,培养1 h后用流式细胞仪以及Mito Tracker Red分析成骨细胞凋亡率、线粒体活性,并用蛋白-凝胶成像法(western-blot,WB)分析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差异,从而评价HUMSCs条件培养基对遭受氧化损伤的成骨细胞的保护、修复、逆转作用,以及线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HUMSCs条件培养基可以增加氧化应激作用下成骨细胞内线粒体活性;HUMSCs条件培养基可降低成骨细胞凋亡率,减少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结论HUMSCs条件培养基通过缓解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导致的线粒体功能与结构损伤,并下调Caspase-3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OB凋亡。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骨代谢过程的不断认识,分析组织工程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目的:比较和评价常用的微小血管检测方法,明确各种方法的利弊,为研究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的分布和计数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分别用3种常用的血管评价法对SD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进行分析对比,18只SD大鼠均分为免疫组化组、血管造影组、CT扫描重建组。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技术能观察到血管的分布范围,但是无法评价血管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血管造影技术和CT检查则可以提供形象的血管空间分布图,但是CT检测时部分微小血管显示不清。免疫组化检出(26.50±3.02)条血管数明显多于血管造影(14.12±1.47)条和CT检测(9.00±1.79)条,其中CT检测组可检出的血管数最少。说明免疫组化和血管造影可以为微小血管提供微观和宏观的评价方法,从两个层面一起观察,更好的分析血管的情况,对微血管的评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心肌酶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尿毒症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为心衰组,同期未发生心衰的尿毒症患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谷草转氨酶(AST)、肌钙蛋白(cTnT)的变化。结果心衰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肌酶谱的升高,以CK、CK-MB及HBDH升高最为显著(P<0.01),LDH及AST未见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仅个别患者出现CK、CK-MB及HBDH升高。但两组患者均有cTnT的升高,心衰组出现率为34.2%,对照组为30%。结论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心肌酶出现明显升高,检测心肌酶的变化对于尿毒症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干骨缺损的成骨特点,初步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机制.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mm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骨同时联合血管柬植入骨缺损;对照组:单纯植入组织工程骨.于术后2、4、8、12周行组织学观察骨形成与改建情况,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检测修复骨段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随着时间发展,两组成骨量均逐渐增加,从4周起实验组骨修复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组织工程骨中VEGF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VEGF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4周时表达量最大.结论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可有效促进兔股骨缺损的修复,植入血管束能促进VEGF的表达,VEGF是促进骨再生和血管再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纠正酸中毒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非透析慢性肾衰竭住院患者,给予纠正酸中毒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尿量变化。结果经纠正酸中毒治疗后,患者pH值、BE及HCO3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功能较之前均有改善,其中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改善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腰酸背痛、乏力,停药后缓解,3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未影响继续治疗。结论及时纠正酸中毒可改善CRF患者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7.
王簕  杨波  尹飚  张志  张亮  唐龙  娄爱菊 《中国骨伤》2015,28(1):66-70
目的:评价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热患者血清PCT、CRP、ESR水平,以及WBC计数在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在术后早期(术后10 d内)出现发热症状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将58例患者分为发热并感染组(A组)和发热非感染组(B组),其中A组26例,B组32例。收集临床数据,比较两组间血清PCT、CRP、ESR,以及WBC计数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诊断术后早期发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结果:A组PCT、CRP、ESR高于B组(P<0.05),但是B组CRP、ESR仍高于正常范围。同时在A组中,PCT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要优于CRP和ESR。各指标ROC曲线分析示,PCT曲线下面积最大,CI 95%为0.81~0.98,WBC计数对应的ROC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应各指标的截断点,CRP特异度最高为90.27%,ESR的灵敏度最高为88.50%。结论:对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发热患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合理选取监测指标对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感染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其中PCT受手术影响较小,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RP和ESR可作为初筛检测指标,WBC计数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骨代谢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体检的老年患者共62例,平均年龄为72.39岁(62~92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根据BMD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14例,骨量减少组19例,骨质疏松组29例。所有患者均抽取外周血,检测AOPP、SOD、β-CTX和tPINP水平。应用SPSS10.0对3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骨质疏松组中血清AOPP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SOD水平则在骨质疏松组中最低(P<0.05)。各组间β-CTX和tPI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检测提示AOPP与BMD(r=-0.59,P<0.00)、SOD(r=-0.58,P<0.00)呈负相关,与β-CTX(r=-0.31,P<0.02)、年龄(r=0.53,P<0.00)呈正相关。同时,为明确各指标对BMD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后发现,血清AOPP和SOD水平对BMD影响较大。结论 氧化应激可引起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骨破坏增加,可影响老年患者BMD,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抗氧化治疗可能对该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临床路径实施的一种标准化全程管理模式在痛风达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来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就诊的1 147例原发性痛风患者纳入研究, 患者按随机挂号分到试验组或对照组。64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进行标准化全程管理(以临床路径的形式实施), 其中510例规律复诊并完成研究, 男465例、女45例, 年龄17~87(52±16)岁;50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213例规律复诊并完成研究, 男194例、女19例, 年龄15~81(51±13)岁。观察期1年, 定期复查血尿酸水平、关节超声等指标并记录复诊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复诊率、血尿酸达标率、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9.2%(404/510)、54.3%(277/510)及3.5%(18/510), 对照组分别为42.3%(90/213)、18.3%(39/213)、0.5%(1/213), 试验组上述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6.486、45.498、5.496, 均P<0.05)。结论通过临床路径实施标准化的全程管理模式, 能明显提高痛风患者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鉴别成人化脓性关节炎与非化脓性关节炎的价值.方法 选择47例急性关节炎患者,根据细菌学培养或染色结果,分为化脓性关节炎(病例组)和非化脓性关节炎(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间血清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上述指标鉴别化脓性关节炎与非化脓性关节炎的效能.结果 47例患者中,病例组13例,对照组34例.病例组PCT、hs-CRP、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WBC、NE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95% CI为0.83 ~0.99,其次分别是hs-CRP和ESR,WBC和NEU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CT取大于截断点值0.93 ng/mL诊断为化脓性关节炎时,其灵敏度可达到100.0%,特异度可达到71.0%.结论 WBC和NEU在鉴别成人化脓性关节炎与非化脓性关节炎中意义有限,hs-CRP和ESR可作为初筛检测指标,PCT对鉴别化脓性关节炎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