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骨碎补总黄酮:是由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骨碎补总黄酮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成熟分化。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类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多细胞真核生物中,是皮肤发育过程中出现最早的分子信号,调控毛囊的生长发育和毛囊干细胞的迁移分化。β-catenin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是Wnt信号通路激活的一种重要的上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能够进入细胞核内传递Wnt信号,进一步激活靶基因开始转录,启动细胞增殖周期。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纳米骨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究骨碎补总黄酮联合纳米骨材料对MC3T3-E1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 方法:将MC3T3-E1细胞与纳米骨材料共培养,选取100 mg/L和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进行药物干预,以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为阳性对照组。分组如下:①正常组;②DKK1组:Wnt通路抑制剂DKK1      (0.1 mg/L)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③DKK1+转化生长因子β组;④DKK1+10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⑤DKK1+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⑥DKK1+纳米骨+转化生长因子β组;⑦DKK1+纳米骨+10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⑧DKK1+纳米骨+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在干预24,48 h后收获细胞,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Wnt/β-catenin通路中Wnt与LRP结合情况,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LRP5、Gsk-3β、Cyclin D1、RUNX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显示DKK1+转化生长因子β组、DKK1+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DKK1+纳米骨+转化生长因子β组、DKK1+纳米骨+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棕黄色染色较明显,表明Wnt与LRP结合较其他组更好;②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β-catenin、LRP5、RUNX2的表达,下调GSK-3β的表达,说明骨碎补总黄酮通过激活经典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且骨碎补总黄酮诱导的基因活化呈剂量依赖性。 ORCID: 0000-0002-2031-8644(李晋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60例神经根型、脊髓型或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Mobi-C间盘组和ROI-C融合组。所有患者均完成半年以上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1±5.0)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目测类比评分、颈椎JOA评分以及拍摄X射线片,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2-7Cobb角、C0-2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颈椎斜率、T1倾斜角、C7倾斜角、胸廓入口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分析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颈椎JOA评分显著增高(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接受Hybrid手术治疗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护理。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气管推移、呼吸功能和咳痰能力锻炼;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和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各种并发症征象、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康复指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脊髓型颈椎病评分系统评价神经系统功能,采用Odom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颈椎Cobb角术前23.0°±2.2°,末次随访时19.0°±2.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7.10±1.02)分,末次随访时(3.30±1.31)分。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术前(10.20±1.27)分,末次随访时(15.10±1.65)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优30例、良6例。术后并发声音嘶哑1例、饮水呛咳1例、咽喉疼痛或吞咽有异物感23例,未行特殊处理。无脊髓损伤、椎间隙感染、假体移位、内植物松动、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采用Hybrid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症状缓解和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三七总皂苷是中药三七的主要成分,广泛应用于基础实验研究。近年来关于三七总皂苷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的相关研究尤为突出,从促骨形成分子通路,如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到抑制骨吸收分子通路OPG/RANKL/RANK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α信号通路和类雌激素信号通路等,从不同的层面论证,三七总皂苷可通过不同的分子蛋白通路及对促骨相关细胞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虽然三七总皂苷广泛应用于基础实验研究,但是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探索,不同通路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并阐明。另外,三七总皂苷成分种类繁多,其中以人参皂苷(Rb1、Rg1),三七皂苷R1(NGR1)的作用最为突出,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三七总皂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其相关成分,以便更精准地找到促进骨折愈合不同靶点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髌内侧滑膜皱襞松解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自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6例(66膝)Kellgren-Lawrence1、2级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n=34)和B组(n=32).A组行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制作雌鼠维生素A缺乏模型,检测小鼠胚胎Hoxd3基因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s,RARs)表达的情况,探讨枕颈部发育和畸形形成中,维生素A缺乏调控Hoxd3基因表达的机制。方法:将健康的C57BL/6雌鼠32只随机分成2组,即正常对照组(N)和维生素A缺乏组(VAD),每组16只。N组给予AIN-93M配方饲料喂养,VAD组给予维生素A缺乏饲料(根据给予AIN-93M配方修改)喂养。造模成功后,于妊娠E11.5d,麻醉孕鼠后剖腹取出胚胎,采用RT-QPCR方法检测胚胎Hoxd3基因和视黄酸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RT-QPCR检测显示,VAD组Hoxd3基因和RARs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生素A缺乏可以导致胚胎发育时期Hoxd3基因和RARs mRNA表达水平下降,易导致枕颈部的先天性畸形,此机制与作为配体的RA合成减少以及RARs普遍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病变疾患,其症状较重且常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因此需及时手术治疗,目前多采用减压融合术,但术后部分患者仍残留脊髓神经受损症状,西医目前尚无有效方法,而中医近年相关研究取得满意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残留症状,并加速其脊髓神经功能康复.本文就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康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近20年来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文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分析我国近20年来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文献,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以“寰椎”、“枢椎”、“寰枢椎”、“外科治疗”为关键词,检索1993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4个国内权威数据库,及相关文章的国内外参考文献.纳入包含寰枢椎脱位具体手术方式的期刊文献,排除手术方式交代不清、同一单位或时间重复文献和护理类文献;统计分析内容:①文献来源的地区分布;②文献期刊源分布和引用频次及其排行;③手术例数的年度分布;④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929篇,符合纳入标准363篇,发表文献排名前三地区为广东、浙江、湖南,期刊为《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引用频次前三的文献为“寰椎测量及其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研究”、“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初探”、“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文献病例总数7526例,1993~2000年病例数544例,手术方式主要为U型棒钢丝捆绑枕颈融合、Gallie钢丝、椎板夹等固定技术;2001~2006年病例数2673例,2007~2012年病例数4309例,主要术式为经寰枢椎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枕颈钉板或经前路松解后路或前路一期复位螺钉固定技术.7526例手术患者中,死亡患者23例(0.31%);并发症依次为切口感染、静脉丛损伤、置钉错误、神经根损伤、术后再脱位和植骨不融合.结论:10年前我国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是以后路非螺钉固定融合为主;近10年来,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为主,特别是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具有良好的疗效,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创新,发表的原创手术治疗文献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对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进行置钉通道相关参数测量,探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行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且排除上颈椎畸形、手术的患者90例,其中单侧或双侧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51例,共84侧。利用其图像数据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并分别测量置钉通道相关数据。结果:51例患者中,椎动脉沟处后弓最低高度为(3.28±0.51)mm,侧块高度、宽度、与后弓移行处高度均可容纳3.5 mm直径螺钉置入。0°~15°(0°、5°、1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依次为(27.36±1.81)、(27.01±1.68)、(27.07±1.75)、(27.48±1.72)mm,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钉道长度依次为(23.44±1.79)、(23.87±1.84)、(24.58±1.89)、(25.56±2.01)mm,侧块螺钉钉道长度为(20.78±2.05)mm。螺钉通道5个截面的CT值均值分别为椎弓根螺钉(701.89±141.48)HU、侧块螺钉(599.11±137.33)HU。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通道长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5°椎弓根显露置钉法钉道长度随内倾角增加而增长(P0.05),且均比侧块螺钉钉道长(P0.05),椎弓根螺钉通道穿过骨质CT值均值高于侧块螺钉通道(P0.01)。结论:利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可完成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置钉,且钉道长度损失不多,穿行骨量较大,预期把持力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益气化瘀方结合神经妥乐平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及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因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颈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术后采用神经妥乐平口服治疗,观察组术后采用神经妥乐平和益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