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14篇
  免费   1942篇
  国内免费   1339篇
耳鼻咽喉   348篇
儿科学   388篇
妇产科学   83篇
基础医学   1218篇
口腔科学   361篇
临床医学   2343篇
内科学   1702篇
皮肤病学   225篇
神经病学   493篇
特种医学   893篇
外科学   1681篇
综合类   5820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2298篇
眼科学   221篇
药学   2505篇
  34篇
中国医学   1980篇
肿瘤学   894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665篇
  2021年   841篇
  2020年   722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499篇
  2016年   426篇
  2015年   722篇
  2014年   904篇
  2013年   1265篇
  2012年   1927篇
  2011年   1967篇
  2010年   1876篇
  2009年   1583篇
  2008年   1656篇
  2007年   1572篇
  2006年   1445篇
  2005年   1080篇
  2004年   768篇
  2003年   653篇
  2002年   444篇
  2001年   487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冀虎圣  俞发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38-1939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丹参酮微乳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体积比为75∶25),检测波长为275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结果丹参酮ⅡA在浓度为3.82~61.12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方法回收率为98.65%~101.28%。结论该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作为丹参酮微乳的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考察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中各种因素对β-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分离三唑类化合物的影响.方法:采用CZE对5个三唑类化合物的手性分离进行研究.BECKMAN P/ACE System 5 000毛细管电泳仪.紫外检测器.未涂渍熔融石英毛细管50μm×47 cm(有效长度40 cm);正极压力进样50 mbar×3 s,检测波长200 nm.3-环糊精的3种衍生物做为手性添加剂.结果:羧甲醚-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是5个化合物都能达到较好的手性分离,而硫酸酯-β-环糊精和二氟代羧甲醚-β-环糊精对这5个化合物无手性分离能力.在羧甲醚-β-环糊精环境下,优化选择30 mmol/L的NaH2PO4缓冲液含羧甲醚-β-环糊精5 mmol/L,用H3PO4调节pH2.2,温度20℃,电压20 KV,在此条件下5个化合物都能达到良好的手性分离.结论:β-环糊精的种类和缓冲液的pH是影响这5对三唑类对映异构体分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3.
冯光玲  冀东  王迎春 《齐鲁药事》2008,27(5):280-281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法测定依诺沙星注射液含量。方法本品采用Phenomenex C18(250mm×4.6mm,5μm),0.025mol·L-1磷酸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3.0)-甲醇-乙腈(80∶10∶1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9nm。结果及结论依诺沙星在0.3509~0.6016mg·mL-1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该方法准确率高,精密度好,专属性强,适用于依诺沙星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不同靶浓度的丙泊酚复合异氟醚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老年病人45例,随机分成经靶控输注系统(TCI)丙泊酚1μg/ml(Ⅰ组)、2μg/ml(Ⅱ组)和3μg/ml(Ⅲ组)三组,均复合异氟醚吸入.观察人室后麻醉前(TO)、气管插管后即刻(T1)、切皮时(T2)、切皮后15 min(T3)、腹腔探查时(T4)各时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HRV、异氟醚肺泡呼气末浓度的变化.结果 Ⅲ组T1、T2、T3、T4时总功率(TP)、低频百分率(LFR),T2、T4时高频百分率(HFR)及T4时LF/HF比值均比T0明显下降(P<0.05或P<0.01).Ⅲ组T1时TP、LFR、LF/HF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T2、T3、T4时LF/HF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或P<0.01);T2、T3时TP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1或P(0.05).Ⅲ组、Ⅱ组麻醉期问循环比Ⅰ组稳定,MAP、HR均略低于麻醉前;Ⅰ组T1时MAP、HR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结论 持续输注靶浓度为2,μg/ml丙泊酚复合异氟醚可维持老年病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均衡性.  相似文献   
995.
粉尘螨2类变应原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中国大陆地区粉尘螨2类变应原(Derf2)的cDNA。方法:挑取活的粉尘螨经-70℃冷冻后提取总RNA,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Derf2基因,克隆至pMD18-TSimple平滑载体中测序。结果:筛选出2株长度为436bp的Derf2cDNA片段,核苷酸序列1株与Genbank上的Derf2序列(D10448)碱基有6处不同,同源性为98.6%;另1株有2处不同,同源性为99.7%。结论:粉尘螨2类变应原的基因序列具有多态性,中国大陆地区Derf2的cDNA克隆片段与Genbank上公布的Derf2序列高度同源。  相似文献   
996.
蒺藜皂苷对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蒺藜皂苷(gross saponin tribulus terrestris,GSTT)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heochromocytoma cells,PC12)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蒺藜皂苷高(GSTT1)、低(GSTT2)剂量组。用H2O2刺激PC12细胞使其发生凋亡,MTT法检测PC12细胞活性,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荧光核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PC12细胞亚二倍体峰比率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蒺藜皂苷组随着剂量的增加PC12细胞存活率提高(P<0.01),凋亡细胞减少,凋亡比率下降(P<0.01),Bcl-2表达增加(P<0.05),而Bax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蒺藜皂苷可抑制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及影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伊班膦酸钠联合骨肿瘤局部病灶的放射治疗及单纯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门诊及住院71例次各类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20例为以伊班膦酸钠为主体的综合治疗,26例次是以伊班膦酸钠联合骨肿瘤局部病灶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25例次单纯对骨肿瘤病灶采取了姑息放射治疗;按WHO规定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病灶局部疼痛控制情况:3组总有效率依次为70.0%,88.5%,68.0%;骨肿瘤溶骨性病灶骨密度增加好转率依次为65.0%,80.8%,48.0%。结论尽管3组之间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未见显著差异,但伊班膦酸钠联合放射治疗是在骨肿瘤病人疼痛反应的缓解率和增加溶骨性病灶骨密度等方面都优于其它两组,因此,本组资料认为伊班膦酸钠联合放射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骨肿瘤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从佛手中提取粗多糖,硫酸-苯酚法测定佛手粗多糖中总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佛手中粗多糖回收率为28.33%,总糖的含量为95.21%,平均回收率为100%,RSD=1.30。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原田病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原因.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0月所遇19例(19只眼)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误诊为CSC15例,误诊时间2~40 d.原田病误诊CSC4例,患者均为女性,误诊时间分别为1~5 d.4例患者均为双眼视力突然下降,伴有头痛.结果 1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明确诊断后,均行视网膜复位术.现随访3个月~5年,视网膜在位 4例原田病患者,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视力提高,为0.3~0.8.结论 CSC、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原田病临床上各有其特有的典型体征,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原田病误诊的主要原因为眼底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忽略散瞳眼底检查.  相似文献   
1000.
2型糖尿病角膜知觉减退及其与眼表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减退及其与眼表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测量仪分别测定并比较38例(68眼)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33例(57眼)无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中央角膜知觉,同时对糖尿病患者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reak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emer Ⅰ)及角膜荧光素染色.对角膜知觉与后三者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糖尿病组角膜知觉为(36.07±14.26)mm,对照组为(52.98±3.89)m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患者Schirmer Ⅰ试验平均值为(12.41±3.22)mm,BUT值平均为(8.82±2.70)s,角膜荧光素染色累积分平均值为(3.94±1.66)分.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与泪膜破裂时间(r=0.330,P=0.006)、角膜荧光素染色(r=-O.342,P=0.004)有相关关系,与泪液分泌量无相关关系(P=0.538).结论 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明显减退,而角膜知觉减退是影响角膜上皮病变、干眼症等眼表疾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