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20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来我院行骨折术患者,根据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是否正常分为A组(延长组)和B组(正常组),纳入同时间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骨折患者间,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酶时间(TT)、PT、APTT及血清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活性(PLG)活性差异。结果:骨折组PT、APTT较正常组延长,血浆D-D水平、AT-Ⅲ及PLG活性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T、APTT长于对B组,血浆D-D水平、AT-Ⅲ活性则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3、5d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T、APTT均延长,血浆D-D水平、AT-Ⅲ及PLG活性上升,术后3d各项指标均升至最高点,术后5d开始回落,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因创伤、手术、大量失血等刺激,凝血系统改变,抗凝能力增强,纤溶亢进,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临床上因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3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0.4 mg/kg,2次/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儿病情进行剂量调整,若患儿效果较好,则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改为1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β胶原分解片断(β-CTx)、碱性磷酸酶(ALP)、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监测两组前臂、L2~4腰椎正侧位和股骨Ward’s三角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0%、8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NF-α、CRP、IL-1β、MMP-3、WBC、ESR、PLT水平均显著下降,ALP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腰椎正位、腰椎侧位骨密度显著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腰椎正位、腰椎侧位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儿骨质疏松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皮神经游离腕横纹皮瓣修复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1月我科收治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病人6例,采用保留皮神经游离腕横纹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8 cm×2.6 cm~3.5 cm×4.8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应用桡神经掌浅支修复指掌侧固有神经缺损,观察受区及供区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6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供区及创面一期愈合,无肌肉粘贴,未存在血管危象。所有病人均获随访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病人皮瓣色泽正常,无明显色素沉着,质地较为柔软,外观良好,保护性感觉恢复。腕部供区仅留有一线性瘢痕,腕关节功能未受到影响。患指感觉功能恢复,指体无萎缩,指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自如。优4例,良1例,可1例。结论 保留皮神经游离腕横纹皮瓣修复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的方法较为理想,皮瓣设计、切取灵活简便,利于手指C形软组织受损部位血运重建及感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