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7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5 毫秒
21.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不同年龄段的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罪犯病变及斑块性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NSTEA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NSTEACS并在1周内行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者98例,常规收集病史资料及临床检查指标,按年龄分为≤50岁、50~70岁和≥70岁三组。所有入选患者首先应用256层螺旋CT进行CTA检查,接着在同一次住院期间通过CAG检查进一步确定其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结果通过CTA检查98例NSTEACS患者中查出145个罪犯病变,以非钙化斑块及以钙化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为最多见,占90.1%;256层CTA对NSTEACS患者罪犯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98.2%,特异度高达99.1%。其中≤50岁组CT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诊断指数分别为:93.1%、98.5%、86.9%、96.2%、91.6%;50~70岁组的相关数据分别为:95.6%、98.2%、85.8%、95.9%、94.2%;≥70岁组的相关数据分别为:94.5%、97.7%、87.9%、95.6%、92.2%。结论 256层CTA对NSTEACS患者罪犯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且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冠脉内血栓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导管血栓吸出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7F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9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8例吸引导管直接通过病变,1例使用了球囊预扩张。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8例,血栓明显减少1例。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均消失,前向血流完全正常者7例,2例血流稍减慢。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达TMP3级者7例.TMP2级2例。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无心力衰竭发生,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46%~72%。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可能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心肌缺血预处理(ishemicptecondioning)指实质性心肌在较长时间缺血前经短暂的缺血一再灌的处理过程,它可以激发心肌细胞产生内源性的保护作用,而达到抗缺血损伤的目的。预处理被认为是九十年代心肌保护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一、预处理与其产生条件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可能会产生损伤的累积作用。但Reimer等[1]首先观察到反复短暂阻断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不引起ATP的分解增加,反而会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Murry等[2]实验表明,断暂结扎狗的冠状动脉5分钟,反复进行4次以后,使心肌产生了保护作用,在继后40分钟…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补救性PCI和延迟PCI 3种不同的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血运重建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AMI住院并接受PCI治疗者 5 8例。急诊直接PCI者 19例 ,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未通行补救性PCI者 12例 ,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行延迟PCI 2 7例。直接PCI或补救性PCI者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 ,延迟PCI者除处理梗死相关血管外 ,对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也同时进行了处理。术后随访 3~ 2 4个月 ,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直接PCI和补救性PCI组梗死相关血管均成功开通 ,延迟PCI组除梗死相关血管外 ,对 17支非梗死相关血管进行了扩张或支架术 ,结果均获得成功血运重建。术中冠脉内血栓的发生率直接PCI和补救性PCI者较高 ,梗死相关血管重建术后即刻慢复流的发生率直接PCI和补救性PCI组也较延迟PCI组高 (P <0 .0 5 )。其中 2 0 %梗死相关血管和 2 9.4 %非梗死相关血管行直接支架置入 ,均获得有效的血运重建。梗死相关血管支架的置入率为 96 .7%。扩张后即刻造影结果平均残余狭窄为 (8± 6 ) % ,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术后随访期间 3例死亡 ,2例术后 3个月内发生心绞痛 ,经造影证实再狭窄。结论 :经皮冠脉血运  相似文献   
25.
死亡受体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eceptor,TNFR)超家族,而TNFR超家族中与之相对应的膜配体构成了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TNF超家族是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且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均有关联。本就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 72例 ,动态观察PCI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 ,以PCI术后 1hST段下降大于 5 0 %为ST段下降组 ,相反为ST段抬高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梗后早期 (2~ 3周 )和晚期 (5~ 6个月 )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 ,并随访其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ST段下降组 5 3例 (74 % ) ,ST段抬高组 19例(2 6 % )。心梗后早期两组间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无明显差异 ;晚期ST段抬高组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 ,而LVEDVI、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P <0 .0 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成功直接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者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较差。有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者PCI术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发生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27.
28.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63例确诊为UAP的患者(UAP组)和49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其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根据GRACE评分UAP患者被进一步分为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比较各分组间HRT指标的差异和HRT异常的发生率。结果:UAP组震荡初始(TO)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0±1.53)%∶(0.08±1.79)%,P〈0.01];震荡斜率(T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0±0.56)∶(4.22±3.77),P=0.001]。UAP组不同危险分层亚组中,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有TO增大、TS减小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高危组TO则显著增大[(0.55±1.61)%∶(2.05±1.21)%,P〈0.01]、TS显著减小[(2.20±0.59)∶(1.71±0.44),P〈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HRT2异常率有升高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x2=2.385,P=0.063),高危组HRT2异常率显著升高(x2=9.227,P=0.01)。结论:结果提示窦性心率震荡指标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危分层的一项新的心电学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9.
    
吴远贵  李谦  马礼坤 《安徽医学》2013,34(9):1273-1276
目的通过研究瑞舒伐他汀(ROS)对去氧皮质酮(DOCA)-盐联合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干预效应,探索瑞舒伐他汀抑制盐皮质激素致心肌纤维化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行右肾切除术,术后给予1%Nacl、0.2%Kcl饮水4周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DOCA组和DOCA+ROS组。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大鼠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VF)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比(PVCA),苏木精染色观察心肌间质炎症反应程度,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组织单核巨噬细胞抗原(ED-1)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腱糖蛋白-C表达。结果第28 d DOCA组出现明显纤维化,其CVF和PVCA指标显著高于DOCA+ROS组(P=0.02),DOCA+ROS组与CON组的CVF及PV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与CON组相比,DOCA组、DOCA+ROS组心肌间质可见明显炎症渗出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CON组和DOCA+ROS组腱糖蛋白-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但均明显低于DOCA组(P=0.01)。结论盐皮质激素致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ROS具备抑制DOCA-盐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了盐皮质激素致心肌组织的炎症反应过程、减少心肌纤维化指标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