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发病因素 ,及负荷量苯巴比妥钠的抗惊厥治疗。以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于我院收治的 10 2例新生儿惊厥患者的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并应用抗惊厥药物苯巴比妥钠治疗。结果 :本组新生儿惊厥早期发病主要因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3d后主要为感染因素。本组应用苯巴比妥钠负荷量治疗总有效率达 90 .2 %。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对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分离培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来了解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超高倍显微镜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293株念珠菌,其中自念珠菌217株、光滑念珠菌48株、热带念珠菌24株、克柔念珠菌1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5.07%、31.25%、20.83%、100.00%、33.33%。所有菌株均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敏感。结论目前阴道念珠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感染为主,但其他非白念珠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分离的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仍较敏感,非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异丙酚辅用氯胺酮与芬太尼对高原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的不同影响。方法:84例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分为K组(氯胺酮组)、F组(Y/太尼组)两组,各42例。K组,氯胺酮0.5mg/kg;F组,芬太尼1μg/kg。两组丙泊酚用量为2mg/kg。观察指标BP、HR、SpO2、ECG/ReSP变化,围手术期内不良反应。结果:两组BP、HR、SpO2、ECG/ReSP与用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异丙酚辅用小剂量氯胺酮芬用于高原无痛人流术,具有对循环呼吸影响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4.
DIC常用实验室指标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常用的实验室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凝固法、胶乳凝集法检测40例典型急性中期DIC患者、20例非典型DIC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浆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水平。结果DIC患者Pt、PT、APTT、Fg、D-D、FDP灵敏度分别为91%、81%、89%、31%、93%、86%;特异度分别为40%、32%、46%、98%、70%、62%。结论常用的DIC实验室诊断指标Pt、PT、APTT、D-D、FDP对急性、典型、中期DIC患者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对非典型、慢性DIC患者的诊断D-D、FDP还是具有一定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其他项目的灵敏度较低,所以此类患者最好检测分子标记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等指标以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45.
下三角瓣法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部形态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2例单侧唇裂经下三角瓣法单侧唇裂修复的唇腭裂患者,术后平均5年唇鼻形态的测量,进行对称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侧唇裂患者术后双侧上唇部的形态大体比例均衡,患侧唇高不会出现过长或过短的现象;②患侧伤口张力的大小对上唇高度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③下三角瓣术式中,三角瓣基底宽的设计不能小于唇高差,对Ⅲ度唇裂可适当增加0.5~1.0mm;④下三角瓣法存在一期手术后遗留患侧鼻孔较大的弱点。  相似文献   
46.
小儿腹部巨大肿块。行肿块切除术,术中,患儿的血液循环、呼吸变化甚大,易发生心跳呼吸停止,除手术者与麻醉医生密切配合外,手术室护士的术中护理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1年元日至2005年10月共行小儿巨大肿块摘除术12例。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7.
48.
49.
目的探讨制备盐酸地尔硫缓释片的方法。方法以HPMC为主要包衣材料,采用干包衣法制备缓释片,正交实验优选处方并对最优处方进行体外释放度验证。结果缓释片最优处方为:片芯:盐酸地尔硫0.15 g;包衣层:盐酸地尔硫0.10 g,HPMC K4M 0.25 g。结论制备的缓释片8h内恒速释药,片剂处方设计和工艺方法可行,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0.
先天性腭裂常规手术采用三瓣或四瓣法修复,术后以碘仿纱布覆盖整个腭部创面,戴腭扩板。我科1980年至1991年对143例腭裂患者采用改进的两大瓣法进行修复,术后免戴腭护板,取得满意效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