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138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效果。 方法:①选用1999—01/2005—06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均为术后6~8个月患者,X线片显示骨折线清晰、骨折端硬化、骨髓腔闭塞。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各70例。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进行穿刺,分不同部位抽取骨髓10~20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镜下计数为每升4×10^9个有核细胞时待用。③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周围植入适量髂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周围植入脱钙骨基质与骨髓干细胞的混合物,缝合切口。术后根据内固定的坚固程度,可辅助使用外固定4-6周。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用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术后1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骨痂形成不明显,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两组骨折处皆有压痛。术后2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较前减轻;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不明显。术后3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有轻微压痛;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折处无压痛。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髂骨植骨组[(5.5±1.5),(8.0±2.0)个月,P〈0.05]。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除有4例出现髂骨疼痛外,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随访8个月均未发生再骨折。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疗程短、效果  相似文献   
92.
以近交系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观察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硫酸葡聚糖(DS)对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结果显示,经每天用G-CSF10μg/kg,共5天,小鼠外周血中有核细胞数及CFU-GM,BFU-E均见升高;分别为16.3±7.6×10~9/L,20.41±6.71/10~5MNC,15.14±3.27/10~5MNC;DS120mg/kg1次静脉注射后3小时分别为14.9±3.4×10~9/L,14.06±4.26/10~5MNC,12.37±5.63/10~5MNC。另外以致死剂量(8Gy)照射的小鼠作为造血功能衰竭模型,以雌性为受体,雄性为供体,分别观察了骨髓干细胞(BMSC1×10~8/kg),单纯外周血干细胞(PBSC2×10~9/kg),以及两者混合移植(BMSC0.5×10~8/kg PBSC1×10~9/kg)后造血重建过程。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在8—10天相继死亡,而其它各组有1—2只死亡。移植后8天时,PBSCT及BMSCT PBSCT组外周血WBC计数均≥0.5×10~9/L,而单纯骨髓组仍<0.5×10~9/L。移植后12天骨髓移植组中CFU-GM,BFU-E亦较其它两组低(P<0.05)。实验证实G-CSF和DS均有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作用,并且外周血干细胞及联合移植组造血重建较单纯骨髓组迅速。为证实植入,移植后10周对受体进行了染色体C带显色法检测嵌合体,确定有供者的细胞存在(含有Y染色体)。在实验中首次提出“等量移植”即各组所输CFU-GM数必须相等,使各组结果更具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建立测定盐酸普萘洛尔乳膏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含0.1%庚烷磺酸钠的0.05 mol/L)-甲醇(50∶50),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结果 盐酸普萘洛尔质量浓度在97.08~485.4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n=5),平均回收率为98.76%,RSD=2.30%(n=9)。结论 该方法测定盐酸普萘洛尔乳膏的含量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应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化疗药敏检测(ATP-TCA)法指导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体化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9例Ⅱ~Ⅲ期NSCLC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行ATP—TCA体外药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敏感化疗方案行个体化新辅助化疗,体外无效者不行新辅助化疗;对照组39例选择常规第三代含(顺)铂两药联合化疗方案行新辅助化疗。结果试验组标本可评估率为92.5%,体外无效13.5%;四种化疗方案的体外有效率依次为吉西他滨+顺铂81.1%,多西他赛+顺铂(DP)78.4%,长春瑞滨+顺铂(NP)62.2%及柴杉醇+顺铂(TP)59.5%,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临床有效率78.1%,手术完全切除率93.8%,对照组分别为64.1%和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疗效评价,试验组有效率78.1%,对照组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临床疗效评价不完全一致。结论根据ATP-TCA药敏检测结果指导NSCLC患者个体化新辅助化疗,结合病理组织学分级评价辅助化疗效果,有可能提高化疗疗效,减少无效化疗。  相似文献   
95.
袁进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155-157
目的为了有效地防范门诊输液的护理纠纷,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为输液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优质护理。方法对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护患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实施静脉输液操作的专项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健康教育等措施。结果护理差错事故及护患纠纷发生率降低,提高了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结论这次分析调查使我们找出存在于这些静脉输液的门诊患者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在静脉输液中患者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时,护士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感受与需求,结合患者的经历、背景,有针对性地给予个体化的护理。  相似文献   
96.
目的:运用六西格玛方法提高医院药品供应的管理质量。方法:按照六西格玛的五步法(DMAIC)实施,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实现对我院药品供应管理质量的控制。结果与结论:应用六西格玛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药品供应的缺陷率(由6.66%降到0.59%),药库的工作质量满意度由实施新管理方法前的80%上升到95%。  相似文献   
97.
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合理用药的实践与依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镜波  袁进 《中国药房》2010,(12):1065-1069
目的:说明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合理用药三项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与依存性,强调在"新医改"中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要与合理用药同等重视,为我国"新医改"方案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国基本药物制度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内涵,引用国际上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总结以往"医改"不成功的教训,介绍当前用药调研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合理用药三要素的实践与依存性。结果与结论: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合理用药相辅相成,在新一轮"医改"中,更要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经验,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重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8.
袁进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98-9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行为严密观察,进行心理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与护理前后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多疑;悲观、消极、绝望;烦恼、痛苦;乐观、安定积极、渴望信赖;盲目乐观、不在乎等心理。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 研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在喉鳞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探讨CPS1对喉鳞癌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喉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P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CPS1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结构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 RT-qPCR 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喉鳞癌组织CPS1 mRNA 和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PS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及肿瘤部位无关(P>0.05)。 结论 在喉鳞癌组织中CPS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且与临床进展密切相关,说明CPS1在喉癌发生及转移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能作为喉癌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