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4篇
  免费   7005篇
  国内免费   303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1171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616篇
内科学   306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261篇
综合类   892篇
预防医学   3094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133篇
中国医学   458篇
肿瘤学   2549篇
  2023年   611篇
  2022年   1205篇
  2021年   1072篇
  2020年   1255篇
  2019年   1117篇
  2018年   88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92篇
  2015年   89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78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构建肿瘤类器官(patient derived organoids,PDO)平台,比较传统方法与改良方法之间的模型成功率。方法:建立经典肿瘤PDO模型,改良机械粉碎程度、消化时间、消化温度等条件后建立PDO模型,通过HE染色评价PDO与原始肿瘤标本的差异。结果:成功建立59例肿瘤PDO,涵盖17个肿瘤类型;HE染色结果显示,病人来源的PDO从形态、增殖性表达等方面与亲本高度相似。优化后的方法PDO细胞提取率明显提高、并且生长状况良好。结论:PDO保持了与亲本相似的特性,改良后的方法,其PDO模型成功率要显著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索Siglec-15×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子(bispecific T-cell engager,BiTE)是否可以在体内外介导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方法:通过Expi293TM表达系统表达32A1-IgG及32A1-BiTE蛋白;ELISA法检测32A1-IgG及32A1-BiTE与靶蛋白的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中Siglec-15的表达;LDH法检测32A1-BiTE介导的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32A1-BiTE对肿瘤的抑制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浸润CD3+ T细胞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浸润CD8+ T细胞分泌GzmB的水平。结果:得到纯度大于95%的32A1-IgG及32A1-BiTE蛋白;32A1-BiTE对 Siglec-15以及CD3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HCT116以及HT-29均高表达Siglec-15;32A1-BiTE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介导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32A1-BiTE可以有效抑制SW480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P<0.000 1),增加肿瘤浸润CD3+ T细胞的数目(P<0.000 1),并显著提高CD8+ T细胞的比例(P<0.01)以及其分泌GzmB的水平(P<0.000 1)。结论:32A1-BiTE可以在体内外介导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结直肠癌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93.
双硫仑(disulfiram,DSF)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戒酒药物。大量临床前研究表明,DSF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包括乙醛脱氢酶(ALDH)抑制作用、抑制丝氨酸生物合成、诱导凋亡、抑制泛素-蛋白酶体蛋白核蛋白定位蛋白4(NPL4)和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本文详细论述了双硫仑抗肿瘤活性成分、分子机理以及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白花丹醌对结肠癌细胞Caco-2增殖、凋亡的影响,探究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白花丹醌(4、8、12 μmol/L)处理的Caco-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不做任何处理的Caco-2细胞设为Control;脂质体法将si-NC组(转染si-NC)、si-CXCL8组(转染si-CXCL8)转染至Caco-2细胞;8 μmol/L的白花丹醌与0.5%DMSO处理的Caco-2细胞设为8 μmol/L+DMSO组;8 μmol/L的白花丹醌分别与z-VAD-FMK、740Y-P处理的Caco-2细胞设为8 μmol/L+z-VAD-FMK组、8 μmol/L+740Y-P组。RT-qPCR、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CXCL8的mRNA、蛋白表达,CXCL8、M2-型丙酮酸激酶(M2 pyruvate kinase, PKM2)、L-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人α-烯醇化酶(apha-enolase,ENO1)、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se,GPI)、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白花丹醌(4、8、12 μmol/L)呈浓度依赖性促进Caco-2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升高,抑制CXCL8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8 μmol/L+DMSO组相比,8 μmol/L+z-VAD-FMK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明显降低,CXCL8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白花丹醌(4、8、12 μmol/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PKM2、LDHA、p-PI3K、p-AKT的蛋白表达。si-CXCL8组PKM2、LDHA、p-PI3K、p-AKT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i-NC组。740Y-P明显减弱白花丹醌对Caco-2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的促进作用。结论:白花丹醌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与CXCL8/PI3K/AKT糖酵解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hsa-miR-769(miR-769)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及紫杉醇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我们对肿瘤相关的hsa-miR-769(miR-769)的表达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进行临床样本的验证,并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结果:公共数据库的挖掘结果显示miR-769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异常升高,且在临床样本中我们观察到了相同的升高异常,通过细胞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我们发现miR-769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同时引起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发生改变,后续的研究中,我们成功构建了紫杉醇耐药的食管鳞癌细胞系,并发现miR-769在食管鳞癌对于紫杉醇的获得性耐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miR-769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及对紫杉醇的耐药性,本研究旨在探索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为食管鳞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拟采用点穴分筋拨络法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运用中医临床理论为该病的认识及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乳腺外科存在腋网综合征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由专门从事传统康复的治疗师予以点穴分筋拨络法进行治疗,并提供健康教育;对照组不进行手法治疗,仅给予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周、6周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在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上肢残疾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 scale,DASH)以及Barthel指数方面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3周、6周随访时肩关节外展、前屈活动度,DASH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肩关节后伸、内收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在3周随访时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周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穴分筋拨络法能够改善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缓解患肢疼痛,提高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相关结合蛋白1(HAX1)和突变型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UALCAN数据库及qRT-PCR分析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HAX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利用GEPIA数据库对HAX1与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HAX1 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高表达;HAX1阳性表达和突变型p53的表达中度正相关(χ2=36.468,r=0.551,P<0.05),且均与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血CEA水平以及Ki-67的表达密切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HAX1阳性表达(P=0.008)、突变型p53表达(P=0.022)、淋巴结有转移(P=0.003)、FIGO高分期(P<0.001)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P<0.00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X1与TP53、MKI67、BAX、CCNE1、POLE1、MSH2、MSN6及PMS2的表达相关。结论:HAX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突变型p53表达正相关,两者表达模式可综合评估该肿瘤的恶性程度、进展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子宫内膜癌的术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究益气温阳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沐足联合电艾灸治疗癌因性疲乏(CR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118例CRF患者,均由住院部2019年08月-2021年03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40例)仅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A组(39例)采用中药沐足+对症支持治疗,观察B组(39例)采用中药沐足+电艾灸+对症支持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Piper疲乏量表积分、功能状态评分(KPS)、生活质量(QOL,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等)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从临床症状体征及常规检查做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A组(82.1%,32/39)、B组(89.7%,35/39)患者总体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57.5%,23/40)(P<0.05),观察B组优于观察A 组(P< 0.05);治疗后KPS评分提高率对比,观察A组(79.5%,31/39)、B组(94.9%,37/39)患者均高于对照组(52.5%,31/39),观察B组优于观察A组(P<0.05);治疗前3组QOL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3组组内前后对比(P<0.05),观察A、B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B组优于A组(P<0.05);在QOL量表条目中,治疗后患者在食欲、精神、睡眠、疲乏、对治疗态度、日常生活及面部表情7个方面,观察A组和B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精神、睡眠、疲乏、治疗副作用方面,观察B组优于观察A组(P<0.05);治疗前3组免疫功能状况比较(P>0.05),治疗后在CD3+T、CD3+CD4+T、CD3+CD4+T/CD3+CD8+T、NK细胞免疫指标中,观察A、B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NK细胞状态观察B组优于A组(P<0.05)。观察A组出现Ⅰ度皮肤瘙痒1例,治疗B组出现1例Ⅰ级血压升高,对照组出现1例治疗相关恶心呕吐,3组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结论:益气温阳理论指导下联合应用中药沐足及电艾灸治疗CRF,有效改善了患者功能状态、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状态,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99.
肺癌是世界公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80%~85%,并且初治时即被确诊为局部晚期(Ⅲ期)的患者高达30%以上。2010~2020年NCCN指南均推荐对于存在切除可能的患者,首选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化疗,5年生存率可提高5.4%,但临床应用多年生存率再无明显突破。新辅助治疗的应用为延长患者生存增添了可能,但2015年ESMO指南更倾向于选择术后辅助治疗,而不用新辅助治疗。NCCN指南则支持对合适的患者应进行新辅助治疗,方案多以含铂双药为主。同时随着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进展,为新辅助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就术前治疗方案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BCAP3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GEPIA数据库和HPA数据库分析BCAP3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UALCAN数据库分析BCAP3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临床样本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BCAP31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卡方检验分析BCAP31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BCAP3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P<0.05),临床相关性分析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5)和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级、T分期和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BCAP3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BCAP31可作为结直肠癌治疗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