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目的 观察麻杏石甘汤治疗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IgG、IgM、Ig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13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65例。常规组接受西药抗感染、退热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治疗周期均为7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外周T淋巴细胞水平,统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各项指标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高于常规组(P<0.05),CD8+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麻杏石甘汤可增强支原体肺炎患者免疫功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2.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HIPEC)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结直肠癌(CRC)合并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94例CRC合并恶性腹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行CRC根治术,术后给予相关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加用安罗替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IPEC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CD4+/CD8+水平及疗效,并记录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6名患者、对照组3名患者中途退出研究,两组死亡率和失访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8+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血清COX-2和VEG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各项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IPEC联合安罗替尼口服治疗CRC...  相似文献   
223.
目的 针对1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咽拭子样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掌握输入性新冠病毒基因组特征,为口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例从江苏口岸入境的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咽拭子样本,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获得1株输入性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 No. OP804248),基因组全长29 762 bp,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为奥密克戎BQ.1.1型。与原始毒株(GenBank No. NC_045512.2)相比,该毒株共有78个碱基发生了突变,59个区域发生了缺失;氨基酸突变有62个,氨基酸缺失14个。结论 奥密克戎BQ.1.1型为江苏口岸首次检出的输入性新冠病毒基因型,为当地口岸新冠病毒的溯源及防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4.
目的 对新疆、江苏口岸输入性新冠病毒(SARS-CoV-2)核酸阳性灭活样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掌握输入性SARS-CoV-2基因型及分子特征,为口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采用商品化荧光定量RT-PCR试剂盒检测2020年5—9月新疆、江苏口岸入境人员咽拭子样本的SARS-CoV-2核酸,检测荧光阈值小于等于32(Ct≤32)的阳性样本用华大二代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2020年5—9月,共检测了新疆、江苏口岸入境人员29 917份咽拭子样本,检出输入性新冠病毒阳性人员156例,其中江苏口岸113例,新疆口岸43例。对其中41份阳性样本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均为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共15个基因型,最多的是BA.5.2变异株,有17株;其次是BA.2.75变异株,4株;此外还有BA.2、BA.5.1、BA.4等基因型。结论 及时掌握了新疆、江苏口岸输入性SARS-CoV-2变异特征,为口岸新冠肺炎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25.
目的 针对江苏口岸1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者咽拭子样本,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掌握输入性SARS-CoV-2基因型及分子特征,为口岸新冠病毒防控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和二代测序技术对入境感染者咽拭子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Ct≤32的阳性样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获得1株输入性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OQ048285),基因组全长29 772 bp,基因型为奥密克戎XBB.1型。与参考毒株(GenBank:NC_045512.2)相比,该毒株有56个碱基位点缺失,有88个位点发生了替换;氨基酸缺失位点有13个,突变位点有63个。结论 奥密克戎XBB.1型是江苏口岸首次检出的输入性新冠病毒基因型,为当地口岸新冠病毒的防控及分子溯源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