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冠心病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合并多种并发症.糖尿病既是其高危因素,也是其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可累及微血管,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变和神经病变;可累及大血管,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其冠脉血管病理改变的特点是病变累及血管较多、冠脉狭窄严重,其机制多为血糖代谢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是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重要的介质,MIF作为确定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及病程的进展,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相关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不同栽培方式对赤芝中三萜类成分的影响,为赤芝的道地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120批赤芝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将赤芝样品按照浙产/非浙产、浙产段木/非浙产段木、浙产段木/浙产野生、不同发育时期进行模式分类,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赤芝样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用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t检验筛选出组间差异显著的指标性成分。结果 从供试样品中鉴定出13种响应高、分离度好的灵芝酸类成分。筛选发现,浙产赤芝中灵芝酸D、灵芝烯酸D显著高于非浙产赤芝,可作为浙产赤芝的标志性成分;浙产段木赤芝中灵芝酸D、灵芝酸B、灵芝酸C1、灵芝酸G的含量显著高于非浙产段木赤芝;段木赤芝中灵芝酸A等6个成分均显著高于野生赤芝;随着赤芝子实体逐渐成熟(现蕾期→开伞期→成熟期→采摘期),多数灵芝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部分样品采摘期(喷孢后)灵芝酸含量较成熟期(喷孢前)高,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 浙产与非浙产赤芝成分差异较明显,且浙产段木赤芝与非浙产段木赤芝成分也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生态环境、种植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1(NTRK1)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治疗F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出生10 d的SPF级幼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酮替芬组、足三里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碘乙酰胺联合夹鼠尾法制备FD模型。酮替芬组腹腔注射酮替芬(1 mg·kg-1·d-1),连续注射7 d;足三里组于双侧“足三里”行电针干预,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50 Hz,电流强度0.5 mA,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14d。观察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形态;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情况;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NGF、NTRK1蛋白及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酮替芬组与足三里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升高(P&...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大鼠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模型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分别于第1天和第3天行双侧侧脑室注射STZ建立模型.21 d后高效液相法检测大鼠海马区ATP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tau-PSer02、tau-PSer396和tau-PSer404阳性细胞在海马区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海马tau-PSer202、tau-PSer396和tau-PSer04蛋白含量.结果 STZ组大鼠海马区ATP浓度与NS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STZ组大鼠海马区tau-PSer202、tau-PSer396和tau-PSer404阳性细胞较NS组显著增多(P<0.05);Western印迹检测STZ组海马tau-PSer202、tau -PSer396和tau-PSer404蛋白含量较NS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大鼠侧脑室注射STZ可导致脑内ATP减少及tau蛋白磷酸化增多等与SAD相类似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5.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结脑的患者进行脑脊液动态观察,分别于发病1、2、4 w检测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单核细胞抗CD4、CD8、CD68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细胞计数.对照组为病毒性脑膜炎(病脑)30例.结果 脑脊液CD4+细胞比例在结脑病人发病第2周[(52.2±3.16)%]较第1周((51.8±3.82)%]无明显变化(t=12.573 4,P>0.05);第4周有27例病人[(43.5±3.10)%]较第1周明显下降(t=20.135 1,P<0.01),3例病人较第1周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10.7435、11.2437、8.5742,P>0.05),均为重症结核病人,1例合并脊髓损害、肠梗阻,2例合并脑梗死.30例结脑病人CD8+细胞在发病第2周[(24.3±1.92)%]时较第1周[(13.6±1.56)%]明显升高(t=18.5764,P<0.01).第4周[(34.1±1.62)%]较第2周亦明显升高(t=22.584 6,P<0.01);结脑病人CD68+细胞比例在第1、2、4周分别为(15.3±2.64)%,(20.2±1.64)%、(22.4±1.53)%,而病脑病人第1、2、4周CD68+细胞比例分别为(8.3±1.96)%、(7.7±1.51)%、(8.9±1.49)%,结脑病人第1、2、4周CD68+细胞比例均较病脑病人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520 9、25.076 1、28.269 5,P<0.01).结论 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是常规脑脊液检查基础上结脑诊断的有益补充,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结脑的发病机制,更好地判断转归和预后;急性脑炎患者早期CD68+T细胞比例增加有助于结脑的诊断.  相似文献   
56.
目的:构建携带有人S100A1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AAV)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用BamH I和EcoRI 将目的基因pUC57-Simple-S100A1和腺相关病毒骨架质粒pAAV-IRES-ZsGreen1行双酶切,回收酶切质粒的目的片段进行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DH5a,获得重组腺相关病毒骨架质粒pAAV-IRES-ZsGreen1-S100A1.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pAAV-IRES-ZsGreen1-S100A1、包装质粒pAAV-RC和辅助质粒pHelper三质粒共转染AAV-293,包装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IRES-ZsGreen1-S100A1.收获重组病毒后感染HEK293细胞,荧光计数法测定病毒滴度,病毒基因组外源基因扩增鉴定重组病毒的包装是否成功.结果:重组腺相关病毒骨架质粒pAAV-IRES-ZsGreen1-S100A1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AAV-293细胞72 h后,病毒包装效率达95%~100%,荧光计数法测定病毒感染滴度达(2~3)×107 TU/mL;提取重组病毒基因组成功扩增出外源目的基因S100A1片段.结论:成功构建携带有人S100A1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IRES-ZsGreen1-S100A1,收获的病毒具有较高滴度,为今后利用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S100A1基因转染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体外及体内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7.
《伤寒论》中论及少阴病的条文共45条,从第281条到第325条,现代教材根据历代医家的注释,把少阴病分为主证(分为寒化证与热化证)、兼变证、疑似证、咽痛证。从伤寒论的原貌出发,结合相关条文及多方医家之言,提出少阴证本证为心肾阴阳虚衰外感表邪,主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及麻黄细辛附子汤。  相似文献   
58.
丙泊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彤  粱之栋 《河北医药》2011,33(16):2488-2488
人工流产术多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虽然创伤小,但给孕妇造成的痛苦及心理创伤较大,患者不能在正常的心态下完成手术。我院应用丙泊酚静脉推注短暂全麻后实行人工流产手术,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及防治情况做一综述,旨在探讨克林霉素的合理用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OX4(SRY-related HMG-box 4)和EMT相关蛋白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和正常人口腔黏膜(NOM)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20例正常组织中SOX4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生物学行为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OSCC组织中,SOX4和E-cadherin的阳性率分别为56.0%(28/50)和42.0%(21/50);结合OSCC组织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现,SOX4和E-cadherin与口腔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OSCC组织中,SOX4的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552,p<0.05)。结论:SOX4和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为口腔鳞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