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73篇
内科学   110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308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19篇
  1篇
中国医学   114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读贵刊刊登的《复方甘草片含服与吞服的镇咳、祛痰疗效比较》一文后,笔者采用此法对2003年10月~2004年1月在本门诊部诊治的咳嗽病人218例进行临床验证,现将验证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2.
野西瓜苗中Ca及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n L.)属锦葵科1年生草本植物.据宁夏中药志记载,野西瓜苗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咳,利尿功能,用于风湿痹痛,感冒咳嗽,泄泻痢疾,还用于治疗水火烫伤、疮毒.其种子具有润肺止咳、补肾功能,用于肺痨咳嗽,肾虚头晕,耳鸣耳聋等[1].由于野西瓜苗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民间对其自采自用,可至今关于它的药效成分及药理研究据文献检索笔者还未见报道.经品尝,野西瓜苗籽嚼起来有一种幽香,为了研究野西瓜苗的药用价值及开发新的保健食品,本实验分别测定了它的根及籽中的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携载紫杉醇(PTX)和硼替佐米(BTZ)的纳米粒子(NPs)对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以PC12细胞为实验对象,采用MTS法检测BTZ、PTX、BTZ-NPs、PTX-NPs以及BTZ-PTX-NPs对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NPs、PTX-NPs、BTZ-NPs以及BTZ-PTX-NPs的细胞内摄取情况,观测载药纳米粒子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对比给药浓度≤1μg/mL时PC12细胞的存活率(24 h和48 h),MTS实验显示载双药纳米粒子BTZ-PTX-NPs(BTZ∶PTX分别为1∶9、2∶8、3∶7)给药组的存活率(24 h:86.6%、83.8%、83.5%;48 h:74.9%、72.7%、76.2%)均高于BTZ-NPs和PTX-NPs单独给药时的细胞存活率(24 h:47.0%、70.8%;48 h:20.5%、56.9%)(P0.05)。细胞内摄取实验显示BTZ-NPs和PTX-NPs在PC12内的荧光强度略强于BTZ-PTX-NPs,提示细胞对BTZ-NPs和PTX-NPs的摄取略强于PTX-BTZ-NPs。纳米粒子(绿色荧光)与Lyso Tracker Red DND-99(红色荧光)几乎全部共定位。结论载双药纳米粒子BTZ-PTX-NPs对PC12细胞毒性作用低于载单药纳米粒子PTX-NPs、BTZ-NPs。  相似文献   
24.
王妍  陈慧  冉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9):2808-2810
目的 研究健康人中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与心室间隔厚度的关系.方法 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二指标反应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采用超声多普勒测定68例健康人(男16人,女52人)的IMT、FMD和室间隔厚度( IVST).结果 健康人中IVST与IMT呈正相关(r=0.394,P=-0.001),与FMD呈负相关(r=0.337,P< 0.01),IVST也与年龄和收缩压呈正相关.以IVST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MT和FMD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健康人中IMT、FMD和IVST相关,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心室间隔厚度.  相似文献   
25.
正血管钙化是高血压、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普遍存在的病理改变,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亦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事件、外周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胎球蛋白A(fetuin-A,FA)是一种主要在肝脏合成并分泌的糖蛋白,广泛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并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有关FA与血管钙化的相关性研究屡见不鲜,现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产时胎心监护减速区面积在新生儿酸中毒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孕产妇204例的分娩前30分钟的胎心监护图形的减速区面积,根据p H7.20和(或)碱剩余-12.00 mmol/L分为酸中毒组(26例)和对照组(178例),探讨胎心监护图形的减速区面积与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预测酸中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酸中毒组减速区面积(18.00 cm~2)明显大于对照组(10.5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30分钟图形的减速区面积的AUC为0.663(95%CI 0.541~0.785),预测酸中毒的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72.5%。结论:产时胎心监护减速区面积对预测新生儿酸中毒有一定价值,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欠佳,建议结合更多图形指标解读图形对新生儿酸中毒的预测。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成都市住宅不同功能区室内空气甲醛污染情况,探讨温度和湿度对室内甲醛浓度的影响,于2010年9月-2011年6月在成都市三环路以内的主城区选取96户居民住宅共421个房间进行室内空气检测,同时记录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结果显示,居室内甲醛平均含量为0.11 mg/m3,甲醛超标率42%,最大超标倍数达4.4倍;不同功能居室的甲醛超标率高低顺序为主卧>次卧>书房>儿童房>客厅.室内气温>25℃时甲醛超标率最高,为60.8%;相对湿度>75%时甲醛超标率最高,为41.3%.提示本次调查的装修住宅内部的不同功能居室室内空气甲醛超标存在差异,温度和湿度较高时会促进甲醛释放.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 MT3b的表达.方法 62例RB肿瘤组织标本及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纳入研究.其中,低分化组织标本17例,高分化组织标本45例;侵袭性肿瘤16例,非侵袭性肿瘤4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RB肿瘤组织标本中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以细胞核棕色染色为阳性表达,蓝色为阴性表达.以DNMT1、DNMT3a及DNMT3b阳性细胞分别≥65%、60%及40%为DNMT1、DNMT3a、DNMT3b高表达,≥1%但<65%、60%及40%为低表达.同时分析DNMT1、DNMT3a、DNMT3b表达和MIB-1标记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视网膜组织中DNMT1、DNMT3a和DNMT3b均为阴性表达.肿瘤视网膜组织中均可见DNMT1、DNMT3a和DNMT3b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8%、92%.高低分化组织标本比较,DNMT1、DNMT3a高表达率(x2=12.57、10.54)及阳性细胞计数(U=179、198)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MT3b高表达率(x2=1.5)和阳性细胞计数(U=307)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及非侵袭性肿瘤组织标本比较,DNMT1高表达率(x2=4.72)及阳性细胞计数(U=236)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MT3a、DNMT3b高表达率(x2=3.53、0.84)及阳性细胞计数(U=338、257)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B-1标记指数与RB肿瘤组织中DNMT1、DNMT3a及DNMT3b表达呈正相关(R2=0.554、0.376、0.219,P<0.05).结论 RB肿瘤视网膜组织中DNMT1、DNMT3a和DNMT3b均呈高表达.  相似文献   
29.
介绍国内外护理安全的现状,总结护理安全相关评价体系,提出关注护理安全,针对护理安全管理做出相应改进,对我国构建一套完整的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0.
王妍  张玥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10):797-79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分为急性型(≤6个月)和慢性型(>6个月)两型,小儿时期多见于急性型.春季高发,大部分患儿发病前3周有病毒感染史和疫苗接种史[1].我科于2010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1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