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9篇
  免费   6998篇
  国内免费   294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1171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614篇
内科学   305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233篇
综合类   854篇
预防医学   3100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114篇
中国医学   448篇
肿瘤学   2550篇
  2023年   607篇
  2022年   1205篇
  2021年   1072篇
  2020年   1254篇
  2019年   1116篇
  2018年   88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88篇
  2015年   89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75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的:探究错配修复基因MSH6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发生的机制。方法:根据美国国家生物信息技术中心(NCBI)中MSH6的基因序列构建靶向敲低MSH6的序列shMSH6-1、shMSH6-2和shMSH6-3,采用细胞转染技术敲低结直肠癌细胞中MSH6的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敲低效率并进行慢病毒包装,应用Western blot在细胞系中筛选MSH6高表达细胞系进行后续实验,应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伤口愈合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上皮间充质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MSH6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其中RKO、SW620、LOVO细胞系上调明显,敲低MSH6明显限制了结直肠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导致E-cadherin 蛋白水平增加,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下降。结论:MSH6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上调,敲低MSH6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能够逆转EM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索ABCG2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奥希替尼耐药中的作用机制及逆转其耐药的方法。方法:选取A549、NCI-H1299、NCI-H1975细胞并诱导其对奥希替尼产生耐药;通过慢病毒转染使A549、NCI-H1299产生T790M基因突变,并诱导其对奥希替尼耐药;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对奥希替尼的IC50值;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奥希替尼浓度;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EGFR、p-EGFR、ABCG2、AKT、p-AKT、PI3K、GSK、p-ERK和ERK等蛋白表达;基因测序检测18、19、20和21号外显子是否发生突变;通过质粒转染调控肺癌细胞中ABCG2的表达并检测细胞对奥希替尼的敏感性变化。结果:通过CCK-8法检测,验证耐药系数大于10,证明耐药细胞构建成功。奥希替尼耐药细胞中ABCG2表达增加,且细胞内奥希替尼浓度降低。使用过表达质粒上调了肺癌细胞中ABCG2表达后,发现肺癌细胞对奥希替尼的敏感性明显降低;相反,下调耐药细胞中ABCG2表达后细胞对奥希替尼的敏感性恢复。抑制MAPK通路及PI3K/AKT通路能明显抑制ABCG2的表达。结论:ABCG2表达增高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对奥希替尼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ABCG2的表达与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在胃癌组织中检测LINC00659的表达水平,并探讨LINC00659对人胃癌AGS、HGC-27细胞侵袭、迁移和自噬的影响。方法: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20年01月至11月的17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qRT-PCR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LINC00659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检测人胃癌与癌旁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表达;在AGS和HGC-27细胞株中分别构建敲减和过表达LINC00659胃癌稳转株细胞,分为Vector组、sh-LINC00659组、pEX-3组和LINC00659组。慢病毒转染48 h后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和qRT-PCR检测转染效率;Transwell、细胞划痕实验法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LINC00659及自噬相关蛋白LC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自噬相关蛋白p6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要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AGS、HGC-27细胞经慢病毒转染后,与空载组相比,敲减组中LINC00659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过表达组LINC00659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Transwell、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GS敲减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而HGC-27过表达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均P<0.05);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GS敲减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有所下调,而p62的表达则明显升高,且在HGC-27过表达组中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表达水平与敲减组完全相反(均P<0.05)。结论:LINC00659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能够促进人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自噬。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67、TOPⅡα的表达及其与脉管侵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TOPⅡα的表达,比较有脉管侵犯者和无脉管侵犯者上述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差异。结果:46例(76.7%)患者有脉管侵犯,其中在侵犯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脉管侵犯者的TOPⅡα、Ki-67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和无脉管侵犯者之间Ki-67高表达率的差异主要出现于男性、年龄≥65岁、肿瘤最大径<5 cm、组织学G2-G3级、浸润深度T3及TNM分期Ⅰ-Ⅱ期;有和无脉管侵犯者之间TOPⅡα高表达率的差异主要出现于年龄≥65岁、肿瘤最大径≥5 cm及组织学G2-G3级。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Ki-67 和TOPⅡα 两者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14,P=0.015)。结论:有脉管侵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Ki-67、TOPⅡα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提示二者在脉管侵犯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肿块周围组织硬度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141例,共152 个肿块,良性肿块66个,恶性肿块86个,进行BI-RADS 分类并测量肿块及周围1 mm、2 mm、3 mm范围组织弹性模量值(Emax、Emean、Esd、Emin、SEmax1、SEmean1、SEsd1、SEmin1、SEmax2、SEmean2、SEsd2、SEmin2、SEmax3、SEmean3、SEsd3、SEmin3),比较良恶性肿块及其周围组织这16组参数之间的差异。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获得诊断价值最大的参数。结果:乳腺良恶性肿块及其周围组织弹性模量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Emax、Emean、Esd值恶性肿块高于良性,Emin恶性肿块低于良性;Emax、SEmax1、SEmax2、SEmax3,4组参数的AUC值均大于0.90,其中SEmax2的AUC值最大,为0.958,诊断截断值为>128.33 kPa,诊断的敏感性77.9%,特异性85.0%,准确率85.5%。 结论:乳腺良恶性肿块周围2 mm范围组织的SEmax2值诊断效能最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均优于二维超声,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炎症细胞因子在癌症患者行为症状的生理病理机制上可能起重要作用。外周炎症细胞因子通过神经、体液、细胞三种途径进入大脑,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及各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症状群的发生。本文主要综述了炎症细胞因子与癌症患者症状群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癌症患者症状群潜在的炎性机制,并提出调控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在治疗癌症患者症状群方面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胃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诊断及治疗的37例胃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健康体检人员7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人群血清中FABP4的表达。分析血清中FABP4的表达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FABP4表达在诊断和预测胃腺癌预后中的作用。结果:胃腺癌患者血清中的FABP4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3 cm患者FABP4表达水平高于肿瘤直径>3 cm患者(P<0.05)。TNM Ⅲ+Ⅳ期患者血清FABP4水平显著低于Ⅰ+Ⅱ期患者(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血清FABP4水平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P<0.05)。FABP4诊断胃腺癌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3(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0%和62.2%,界值为16.21;FABP4诊断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8(P=0.01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和52.9%,界值为16.37。结论:FABP4在胃腺癌患者血清中低表达,并且低表达FABP4与胃腺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胃腺癌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诊断靶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circ_0000619/miR-595/GLS轴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KYSE15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qPCR法检测KYSE150细胞中circ_0000619、miR-595、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GLS)mRNA等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KYSE150细胞中GLS蛋白的表达情况,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Transwell法分别检测KYSE150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使用相应的检测试剂盒检测KYSE150细胞谷氨酰胺消耗、谷氨酸产生及ATP产生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并检测circ_0000619、miR-595与GLS m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circ_0000619在ESCC细胞系中呈现高表达,其亲本基因DENND4A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1);敲减circ_0000619显著抑制KYSE150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并显著抑制KYSE150细胞的谷氨酰胺消耗、谷氨酸及ATP产生水平(P<0.01);敲减circ_0000619显著上调miR-595表达(P<0.01),抑制GLS mRNA(P<0.01)及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在KYSE150细胞中,circ_0000619与miR-595存在靶向结合、miR-595与GLS存在靶向结合(P<0.01)。circ_0000619敲低显著降低了KYSE150细胞谷氨酰胺代谢和细胞增殖,并且这些作用被miR-595抑制或GLS过表达部分逆转。结论:circ_0000619能通过靶向调控miR-595/GLS轴增强ESCC细胞谷氨酰胺代谢及细胞增殖,并可能成为潜在的ESCC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了解中国脑及神经系统肿瘤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2005-2016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不同人群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并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识别其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全国、男女、城乡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标化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58%、3.15%、4.01%、2.82%、6.08%(均P<0.05)。标化发病率无显著性别差异,城市整体标化发病率(5.65/10万)高于农村(4.64/10万)。2005-2016年全国、男女、城乡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标化死亡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17%、3.08%、3.27%、2.74%、2.25%(均P<0.05)。男性整体标化死亡率(3.48/10万)高于女性(2.35/10万),农村(3.19/10万)高于城市(2.72/10万)。发病和死亡重点人群均为老年人,其中女性、农村人群的发病和死亡高峰在70~岁组,而男性、城市人群的发病和死亡高峰在75~岁组。结论:全国脑及神经系统肿瘤疾病负担逐年增加,女性与农村居民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快速上升,应加强重点人群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早期筛查和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Dixon)经肛加固吻合口对预防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08月至2022年05月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Dixon)患者共127例。根据指南,中低位直肠癌为肿瘤下缘距离肛门10 cm以内,根据吻合口加固方式不同分为三组:经肛连续缝合组(n=43);经肛间断缝合组(n=42);对照组(未经肛门缝合组)(n=42)。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肛周疼痛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经肛连续缝合组和经肛间断缝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流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感染、肛周疼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吻合口瘘方面,连续缝合组为4.65%,间断缝合组为4.76%,对照组为16.67%,三组间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P=0.079),但提示经肛缝合可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病,术后住院时间,间断缝合组为(8.17±1.52)d,连续缝合组为(8.15±1.69)d,对照组为(12.13±1.57)d,有统计学差异(P=0.035),经肛连续缝合组和经肛间断缝合组间比较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级吻合口瘘对照组例数为3例,多于经肛缝合组1例。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经肛连续吻合口加固和经肛间断吻合口加固能降低术后吻合口瘘,技术操作简单,并缩短住院时间,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