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血培养的细菌分布以及体外药敏结果,提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及门诊送检血培养标本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采用 WHONET5.6软件对血培养分离到细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细菌216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79株(63.8%),革兰阳性菌710株(32.8%),真菌74株(3.4%)。在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48.1%,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6.0%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1.4%;而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1.0%为主,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1%及屎肠球菌5.6%;真菌以白假丝酵母35.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3%及热带假丝酵母菌17.6%为主,在真菌中检出组织胞浆菌1例;检出率前3位的科室是ICU16.2%、肿瘤科15.0%及创伤中心14.4%。药敏结果显示,耐碳青酶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13.6%,耐碳青酶烯酶的大肠埃希菌(CREC)检出率0.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4.9%和36.7%;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73.6%,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47.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38.6%;而检出前几位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存在较高的耐药率,特别是产碳青霉烯酶(KPC)、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耐药率较高,产酶株与非产酶株细菌的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P<0.01),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除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血培养标本中主要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不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对不明原因发热或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之前进行血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治血流感染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43.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的心肌灌注不良明显影响AMI预后.中性粒细胞激活、聚集、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形成以及氧化应激在心肌灌注不良中起了关键性作用,炎症反应可能是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中一种共有的纽带,抑制中性粒细胞积聚、激活及抑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形成可能改善AMI心肌灌注及预后.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放131I治疗Graves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首次接受131I治疗Graves病的住院患者164例,采用自身对照配对设计试验方法。分析131I治疗前及治疗后12月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甲状腺重量、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31I治疗Graves’治愈率达60.4%(62/164),有效率为90.2%(153/1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A、TMA、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甲状腺重量分别为(22.0±17.5)、(15.9±12.3)、(6.2±1.3)、(4.4±1.5),明显低于无效组(38.2±9.8)、(28.5±10.5)、(8.6±0.9)、(9.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OR=0.904)、甲状腺重量(OR=0.912)与131I治疗Graves疗效有关。结论:131I治疗Graves病疗效好,治疗时应综合考虑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甲状腺重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海人酸(KA)癫痫模型中海马微血管构筑的改变。方法采用KA癫痫模型,在造模后第7天应用碱性磷酸酶法显示海马脑片的微血管,光镜观察,定量分析。结果海马内的微血管呈层分布,构筑模式与神经元的构筑模式相一致;KA组的微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血管平均直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0),血管总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血管的平均长度略高于对照组(P=0.085)。结论癫痫大鼠海马微血管构筑的改变是癫痫发病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检测本地区乙肝病毒复制病人中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HB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关系。方法:应用乙肝病毒型特异性引物采用巢式PCR方法,对45例HBV-DNA阳性患者进行HBV基因型分析,用DNA测序方法检测耐药位点突变。结果:B型7例,占15.56%;C型34例,占75.56%;未分型3例,占6.67%;B+C混合型1例,占2.22%。未发现其他型别。C型病人人均病毒载量5.67±1.61(1oglncopies/m1)较B+C混合型5.54(只有1例)、B型(4.42±1.39)及未分型(2.65±0.57)高。C型病人耐药变异位点多,病人比例高。结论:浙江等地区HBV—DNA基因分型以C、B为主,而B基因型抗病毒治疗疗效最好,C型、混合型及其它型对抗病毒治疗药物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47.
综合疗法为主治疗帕金森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种泰  杨文波 《新中医》2005,37(10):52-54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为主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运用口服六味地黄汤合左归丸加减,配合头体针、穴位埋线,再结合小剂量美多巴治疗;对照组25例仅以美多巴常规剂量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10项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组总有效率、症状积分改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10项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滋补肝肾、填精益髓等综合疗法为主治疗帕金森病有较好的疗效,并能减少西药用量。  相似文献   
48.
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过敏诱发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6岁。于2005年1月18日因直肠癌入院。既往有30年吸烟史,无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心电图正常,血常规均正常,青霉素皮试(-)。1月20日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液(新浩欣,0.75g/支)3.7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门冬氨酸洛美沙星0.4g(星洛)1次/d静滴预防感染。1月23日查体:T37.0℃,BP140/100mmHg(1mmHg=0.133kPa),P82次/min,R18/min。术区洁,引流管通畅,胃液量200mL,淡黄色,腹腔引流100mL,淡黄色,肛管引出10mL暗红色液体,尿量为1500mL,淡黄色,受压部位…  相似文献   
49.
50.
孙玉琴  杨文波 《陕西中医》2008,29(5):523-524
目的:观察补益肝肾、活血、养血类中药配伍与费斯兰合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用生理盐水500ml+丁咯地尔200mg~400mg,每日1次,静脉点滴;同时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对照组应用氟桂利嗪10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2.5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药合用,能够较好地解除脑血管疾患,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组织供血,用于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