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肝细胞癌组织中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表达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大肠癌细胞株HCT116为研究对象,对20只BAL13/c裸鼠建立人大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以CAPE5mg/d,观察两组第7、14、21、28天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及裸鼠体重的变化;治疗结束时取肿瘤组织及心、肝、肺、肾、肠等行病理组织学检查,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CAPE对HCT116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瘤体重量明显降低、体积减小(P〈0.01),坏死面积显著增加,凋亡指数明显升高,但对裸鼠体重无明显影响,心、肝、肺、肾、肠等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CAPE具有抑制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3.
骨肉瘤VEGF表达及VEGF抗体抑制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仲召阳  李增鹏  张沁宏  何怡  卿毅 《重庆医学》2006,35(15):1369-137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骨肉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以及VEGF抗体抑制骨肉瘤细胞OS-732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以VEGF为靶点治疗骨肉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VEGF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OS-732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VEGF抗体对OS-732诱导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1)骨肉瘤VEGF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密切相关。(2)OS-732表达VEGF和BFGF,而且VEGF表达强度明显高于BFGF,OS-732具有很强的诱导血管生成能力。(3)VEGF抗体干预实验结果显示VEGF抗体组肿瘤区血管密度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PBS对照组,而增殖指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VEGF抗体组凋亡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多,增殖期内皮细胞少见。结论VEGF是骨肉瘤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其表达可能是评估骨肉瘤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VEGF抗体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显著抑制骨肉瘤OS-732血管形成,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形成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抑制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该结果提示VEGF可以作为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分子。  相似文献   
44.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p53基因在肝癌基因治疗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以人肝癌细胞系SMCC-7721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 cDNA的重组腺病毒(Ad-p53)感染SMCC-7721细胞及肿瘤组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Ad-p53对SMC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Ad-p53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与感染浓度有关,MOI值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Ad-p53在100 MOI效靶比时,SMCC-7721细胞基本达到完全抑制.感染2 d后P53蛋白表达达到高峰,SMCC-7721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瘤内注射Ad-p53后,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结论Ad-p53转导野生型p53基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肝癌基因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5.
人骨肉瘤细胞HOS锎-252中子放射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锎-252中子治疗骨肉瘤的效果.方法人骨肉瘤细胞HOS用铱-192γ射线和锎-252中子射线分别以不同的剂量照射,MTr法绘出细胞存活曲线,经典的克隆形成分析测算D0、Dq和SF2值,彗星分析法检测照射后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MTT法、克隆形成分析和彗星分析法3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均表明HOS细胞对锎-252中子射线更为敏感.由克隆形成分析得到锎-252中子射线和铱-192γ射线照射HOS细胞的D0值分别是2.80和3.34,Dq值分别是2.66和3.07,SF2值分别是0.596和0.684.锎-252中子射线和铱-192γ射线以200、500、1 000 cGy 3个剂量照射HOS细胞后,碱性彗星尾力矩分别是(6.664±0.648)、(20.322±1.433)、(33.909±1.245)和(4.760±O.528)、(15.203±1.272)、(27.375±1.315)(P<0.05).结论锎-252中子对HOS细胞的杀伤效果优于铱-192γ射线,说明锎-252中子放射治疗骨肉瘤可能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放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6.
大肠癌Ref-1/APE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肠癌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1,Ref-1),又称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在大肠癌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0例大肠癌和40例非癌区大肠组织中Ref-1/APE和VEGF的表达,采用血管内皮特异标记物CD31标记并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最后分析Ref-1/APE与VEGF和MVD的关系.结果所有大肠癌和非癌区大肠组织都有Ref-1/APE表达,但是其在细胞内的定位有所不同.40例非癌区大肠组织细胞核都有Ref-1/APE表达,仅5例有胞质表达(5/40,12.5%);而110例大肠癌中有79例(79/110,71.81%)细胞质有Ref-1/APE表达,比例显著高于非癌区大肠组织(P<0.01).而且细胞质Ref-1/APE阳性表达的大肠癌较无细胞质表达者VEGF阳性率显著增加(P<0.05),MVD也显著增高(P<0.05).结论大肠癌Ref-1/APE移位于细胞质的异常表达可能涉及大肠癌的发生,并且可能与VEGF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47.
PD98059对肝癌HepG2细胞Tec信号转导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EK1抑制剂PD98059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中Tec(tyrosine kinase express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及ERK2作用.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ec、ERK2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PD98059处理细胞后,HepG2细胞中的Tec、ERK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Tec、ERK2在HepG2细胞中呈高表达,PD98059明显影响HepG2细胞Tec、ERK2 mRNA以及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40 μmol/LPD98059细胞抑制最明显.结论Tec可能是肝癌细胞内Ras/Raf/ERK信号转导途径上游的信号蛋白,与Ras/Raf/ERK信号转导通路存在着某种信号联系.  相似文献   
48.
李梦侠  王东  李增鹏  王佳  关伟  杨镇洲  谢家印  仲召阳 《重庆医学》2007,36(19):1926-1928,1972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系统在肺癌诊断及分类中的意义,并建立判别方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601例肺癌患者、8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1 203例正常体检者的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Fisher二分类判别分析建立判别诊断及三种主要病理学类型分类方程.结果 单项指标中CEA、CA125和CA242阳性率分别为40.93%、29.78%和13.48%,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正常人群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CEA对肺癌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建立肺癌诊断判别方程及分类诊断方程,其中肺癌诊断符合率为89.10%,同时分类诊断符合率为86.10%(鳞癌),92.10%(腺癌)和95.60%(小细胞肺癌)均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多项指标累加的诊断正确率及CEA单项诊断正确率(P<0.01).结论 肺癌诊断及分类方程有助于临床对多肿瘤标志物意义的理解,能够有效提高肺癌及分类诊断的正确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APE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脱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APE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36例正常肺组织中APE1的表达情况,按染色强度将其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并分析APE1在非小细胞肺癌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正常肺组织及肺癌组织均有APE1表达,但正常肺组织以细胞核表达为主,肺癌组织主要在细胞质表达;APE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类型无明显关系;生存分析显示APE1的表达强弱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结论 APE1蛋白表达增强与定位的改变与肺癌发生及发展有关,APE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多种肿瘤蛋白标志物的改变情况及联合检测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139例大肠癌患者和63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f PSA,PSA,βHCG及HGH)的水平,分析其差异,并评估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在单项指标中,大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242和CA125阳性率分别为48.20%、32.37%、28.06%和28.06%,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采用多项指标判定标准的结果,联合检测既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特异性。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对大肠癌诊断具有辅助价值,其中CEA、CA199、CA242和CA125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