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记述分布于湖北省的硬蜱科1新纪录属:花蜱属(Amblyomma)及4新纪录种:龟形花蜱(A.testudinarium)、雉鸡血蜱(Haemaphysalis phasiana)、豪猪血蜱(H.hystricis)和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标本保存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2.
前白蛋白变化在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围手术期血清前白蛋白及常规肝功能变化,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1例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血清前白蛋白变化和肝功能变化,并探讨与术中有无行脾动脉结扎及其与并发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异常发生率高于常规肝功能(P<0.01);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波动比常规肝功能明显(P<0.01);行脾动脉结扎比未结扎病人术后肝功能改善较明显(P<0.05);有并发症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比无并发症患者明显降低,术后恢复明显差(P<0.01),常规肝功能变化不明显。结论血清前白蛋白较常规肝功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的肝脏损害,动态观察PA值变化有助于了解肝功能损害、把握手术时机并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如有可能,术中行脾切除前应先结扎脾动脉。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行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中药煎剂,每日1剂,经期停服,42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34例口服乳癖散结胶囊,每次4粒,1d3次,45d为1个疗程。2组均服药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肿块评分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治疗组间疼痛评分变化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伴随症状评分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效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气活血通络法对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疗效,缓解疼痛作用优于中成药。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和影响溶栓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其中rtPA组40例.对照组54例.在发病后24 h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人院后24 h NIHSS改善≥4分或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在发病后14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Barthel指数(Berthel Index,BI)和NIH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BI≥95分、mRS≤1分或NIHSS≤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此外,对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 rtPA组24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5%对13.O%,OR=3.900,P=0.007),rtPA组入院后14 d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654.95%CI 1.089~7.235;P=0.035).rtPA组住院期间sICH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5.00%对1.85%,P=0.033),但病死率无显著差异(17.50%对9.36%,P=0.054).多因素同归分析显示,血糖≥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3 h内静脉溶栓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4.5~6 h溶柃时(47.1%对16.7%,OR=4.473,P=0.034).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 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其中起病3 h内溶柃的疗效更好.血糖≥1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转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40例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和术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1d的血小板计数值和术前比较即有极显著意义(P〈0.001),以后继续上升至术后2周达峰点(405±120)×10^9/L,并超过正常范围,随后自行降至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可恢复。结论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可指导临床抗凝用药。  相似文献   
26.
张雨  叶开创  秦金宝  李华刚  陆信武 《安徽医药》2015,19(12):2350-2351
目的:评估经腘静脉穿刺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PT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5例髂股静脉慢性血栓性闭塞的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患者(25条肢体),所有患者经同侧腘静脉穿刺造影,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EAP分级,Villalta评分和慢性静脉疾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结果25例患者髂股静脉闭塞段完全开通,平均手术时间(75±20)min,CEAP分级较术前明显较低,Villalta 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慢性静脉疾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腘静脉穿刺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髂股静脉慢性血栓性闭塞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小血管闭塞型(SAO)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探讨三者预后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入选BAD、LAA和SAO组。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mRS评分评估6个月预后。比较BAD与LAA、SAO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BAD与LAA及SAO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58例患者,包括176例(49.16%)BAD、124例(34.64%)LAA和58例(16.20%)SAO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方面,BAD与LAA、BAD与SAO组患者在饮酒史和脑白质高信号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方面,BAD组的mRS显著高于SAO组(P<0.001),低于LAA组(P=0.029)。另外,发现BAD组的NIHSS显著高于SAO组(P<0.001)。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BAD临床特征不同于LAA和SAO脑梗死,其临床预后介于两者之间。BAD是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28.
目的:搜索丹参化瘀汤中川芎-赤芍药对的有效成分及对应人体的靶点基因,应用网络药理学挖掘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登录TCMSP获取川芎-赤芍药对的有效化学成分及作用于人体的靶点、通过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TTD以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疾病靶点,通过筛选获得共同作用靶点,获取相关治疗靶点作用关系后,通过R语言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经数据库筛选赤芍、川芎活性化合物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靶点取交集后得到共有靶点63个。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川芎-赤芍药对可能通过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起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