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进行疗效对比分析,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上升,CD8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32.
病儿 女 ,16岁。活动后心慌 ,气短半年。胸骨左缘2、3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 ,可闻及 4/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X线胸片示肺血轻度增多。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右冠状动脉严重扩张迂曲 ,左冠窦内未见冠状动脉开口。升主动脉根部造影及右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右冠脉及其分支严重迂曲扩张 ,造影剂从右冠状动脉经过怒张的交通支进入左冠状动脉后汇入肺动脉主干 (图 1)。诊断 :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主干。1997年 12月行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中见左、右冠状动脉动脉及其分支均严重迂曲怒张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根部 ,左冠状动…  相似文献   
33.
曹祥 《华中医学杂志》1989,13(3):112-112
L型细菌败血症,国外早有报道,国内自1082年以来亦有少数病例报道.近年来,由于大量不规脚使用抗菌素.L型细菌败血症日益增多,而被临床工作者所重视。我科1年内发现了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探讨肺周围型小结节(≤2cm)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2例肺周围型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明确.结节直径1~2cm 101例,<lcm 21例.术前所有患者常规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MSCTA)检查,52例行PET/CT检查,49例行经皮CT定位肺结节穿刺活检(CTNB).比较3种检查方法诊断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术后病理示122例患者中良性病变29例(23.8%),恶性病变93例(76.2%).8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仅56例(65.9%)为Ⅰ a期早期肺癌,12例(14.1%)存在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MSCTA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3%、81.7%、75.9%,与PET/CT(分别为84.6%、86.5%、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B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8%、88.6%、100.0%,仅特异性高于MSCTA(P=0.04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检查是鉴别肺周围型小结节良恶性的首选无创诊断方法,可疑肺癌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倾向良性病变者可选择性进行CTNB检查.术前仔细分析CT片以明确病灶的空间位置,必要时结合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提高术中查找肺结节的速度和准确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PS)和丁酸钠(NaB)联合用药对人K562细胞胎儿血红蛋白(HbF)合成的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治疗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K562细胞为模型,低剂量APS和NaB联合用药诱导的细胞为实验组,低剂量APS、NaB单药和常规剂量 NaB单药诱导的细胞分别为阳性对照组1、2、3,未加药组细胞为对照组4,采用联苯胺染色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药物作用K562细胞96 h后红系分化和HbF表达.结果 1.实验组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弱于对照组3(P<0.05).2.APS和NaB联合作用K562细胞的最佳剂量组合为APS 2.50 g·L-1+NaB 250 μmol·L-1.3.联苯胺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联苯胺染色阳性率于48 h显著升高,96 h达高峰,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66.630,P<0.05),作用可维持至144 h.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3诱导K562细胞后HbF合成分别增加至对照组4的(1.82±0.16)倍和(1.57±0.08)倍(F=26.569,P<0.05),实验组Hb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P<0.05).结论 APS和 NaB低剂量联合用药诱导HbF表达增强,作用维持时间长,细胞毒性低,有望成为β-地贫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背肌四联针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6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氨茶碱,0.1/次,3次/d,口服;地塞米松10mg+50%GS 40mL,1次/d,静注。治疗组80例背肌四联针穴位注射;背针组合(A:喘定0.25g;B:地塞米松5mg;C: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5mg;D:利多卡因40mg);取背部4个穴位(脊柱第2、4胸椎旁开1.5寸),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上述药物,与脊柱成45°进针,将药物分别注入上述4个穴位中,1~2次/d,间隔时间5h。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治疗时间、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61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对照组痊愈59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显效时间)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肌四联针穴位注射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8.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极易被误诊误治.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更令临床医师倍感困惑.西医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炎,止咳化痰,抗过敏等,往往疗效不好.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笔者自2008年1月~2010年8月用自拟止咳定嗽汤治疗顽固性咳嗽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肺挫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3例严重肺挫伤患者按住院日期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保护性通气组25例,潮气量6-8 ml/kg,传统通气组28例,潮气量12-15 ml/kg,其他呼吸机参数按同一策略调整.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参数的变化,比较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均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护性通气组呼吸机使用时间(149.8±77.3)h,死亡7例(28.0%),传统通气组呼吸机使用时间(203.3±85.2)h,死亡11例(39.3%),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保护性通气组并发肺部感染、气胸,纵隔气肿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通气组(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虽低于传统通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护性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严重肺挫伤患者的肺氧合功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显著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降低病死率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0.
笔者2008年7月—2010年9月运用自拟四子定喘汤治疗难治性哮喘5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58例病人中住院病人30例,门诊病人2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1年以内6例,1~5年21例,6~10年25例,10年以上6例。本组病例诊断均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年版)诊断标准。所有病人都经过常规抗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